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钩虫病

钩虫病

  别名:Ancylostomiasis

概述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皮肤接触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钩虫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严重感染可以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发育迟缓。
   在我国流行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钩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靠吸咬肠粘膜为食。钩虫雌雄异体,雌虫交配后在肠腔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24小时内发育成幼虫,幼虫自卵壳脱出后形成杆状蚴,进一步发展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当人接触土壤或农作物时,丝状蚴钻入皮肤,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循环,随血循环到达肺毛细血管,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气道向上逆行到达咽喉,随宿主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症状

1.钩蚴引起的症状
   (1)皮炎:钩蚴入侵处皮肤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的出血点、丘疹和疱疹,以足趾间和足底多见。数日内消失。偶可见过性荨麻疹。
   (2)呼吸道症状:感染后3~5天,出现咳嗽、咽痒、声嘶,严重者出现剧烈干咳、哮喘、痰中血丝。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X线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影浓,偶可见一过性肺部浸润病变。症状数日内消失,长者可达1~2个月。
   2.成虫引起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初为食欲亢进,但体力下降,后因贫血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便潜血阳性。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嗜症”。
   (2)贫血的相应症状:严重的贫血可引起心力衰竭。
   (3)儿童重症感染:可造成发育迟缓、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和侏儒等。严重感染的孕妇可引起妊高症、早产和死胎等。

诊断

在流行地区,有赤足下田及钩蚴性皮炎史,有贫血、黑便等症状等,应怀疑本病,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可确诊。在流行区,查出痰中钩蚴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确诊为钩虫病。

治疗

1.阿苯达唑(Albendazole):成人剂量400mg顿服,10天后重复1次,或200mg/d,连服3天。1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虫卵转阴率在90%以上。
   2.甲苯达唑(Mebendazole):成人剂量100~200mg,每日2次,连服3~4天。儿童、老年和体弱者疗程和剂量酌减。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阴转率95%,美洲钩口线虫阴转率77%。
   3.噻嘧啶(Pyrantel):成人剂量10mg/kg,睡前服用,连用2~3天。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阴转率95%,美洲钩口线虫阴转率85%。冠心病、溃疡病、急性肝炎、肾脏病、肺结核咯血者慎用。
   4.复方噻嘧啶(Pyrantel):为噻嘧啶150mg和酚嘧啶150mg的复方制剂,每次3片,每日2次,服用2天。疗效优于噻嘧啶
   5.氟苯达唑:200mg/d,服用3~4天;儿童剂量5mg/kg,顿服,连用2~3天。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和消化道症状。
   6.奥苯达唑(丙氧咪唑):成人剂量为10mg/kg,每日1次,服用2~3天。病例反应轻,主要有乏力、头晕和嗜睡等。

预防

1.在流行地区进行普查、普治。
   2.不随地大便,防止土地被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
   3.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与土壤接触,教育小儿不在泥土上玩耍,婴幼儿穿开裆裤不宜直接坐在土地上,以防止钩蚴虫入侵;不喝生水,不吃生菜,以防止钩蚴虫经口传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