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角化病

角化病

  别名:脓溢性皮肤角化病

概述

角化病的病因是角化毛孔被角栓闭塞,呈毛孔性角化小丘疹,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有库辛氏症候群。也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为注射或服用皮质类固醇以后,才发生此种皮肤病。常见于异位性倾向的病人,或遗传性,多发于同一家族。所以,还没有开始医治时,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诊断毛囊角化病是属于哪一种。治疗的药物包括维甲酸霜剂或凝胶。AHA、PHA或是阿达帕林凝胶。这些霜剂或凝胶大多会有一些不良的反应。
  

病因

角化的发生和遗传有很大的关联,也就是所谓的体质。多数文献认为此病有遗传倾向(常见于鱼鳞癣患者),且好发于有过敏性或异位性体质者,或营养不良者(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的人)。若加上环境的湿度低、空气干燥,以及焦油、油脂等某些刺激物,也可能导致本疾病。

症状

初起损害可以为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小丘疹或少数的淡黄或浅褐色界限清楚的扁平损害,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呈天鹅绒样到轻度疣状。直径不超过1cm,以后缓慢增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直径不超过3cm,不久即有油腻性、灰棕色、黑色的痂覆盖在丘疹顶端凹面,不少损害表面可见角栓。去除后丘疹顶端暴露出漏斗状小凹,丘疹逐渐增大成疣状,常群集并趋向融合,形成不规则的疣状斑块。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等处;除掌跖外,亦见于四肢等其它部位。
  
  

并发症

本病还可累及口咽、食管、喉和肛门直肠黏膜。皮疹通常是对称和广布的,但明显的不对称或带状、痣样分布也可以发生,有些病例皮损部可发生大疱。在局限性毛囊角化病,皮疹沿着Blaschko线局限或带状分布,躯干为其好发部位,大多呈线状,但当发生于别处时诊断困难,需依通过皮损活检来确诊。
   唇、舌、牙龈、腭粘膜可累及,常表现为白色小丘疹或白斑样损害。指、趾甲可显示甲下角化过度、甲板脆裂,有纵嵴或纵沟。

诊断

1.初起为针头大小、肤色、暗灰色或褐色较硬的毛囊丘疹,表面覆以油腻性、棕色或黑色痂。若将痂剥去,丘疹顶端就露出一漏斗形小凹窝。丘疹逐渐融合成片,产生乳头状增殖,尤以皮肤皱褶部位更显著。
   2.掌、跖可有广泛性点状角质增厚,伴有小丘疹。
   3.皮损常对称分布于头皮、颈、面、耳后、前胸、背中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脂腺丰富处。偶而可呈单侧分布。 患处皮肤变厚、发硬、光滑、发亮、干燥,呈淡黄色,边缘截然。常于冬季发生皲裂。
   4.早期可能发病,常有家族史。
   5.一般无主观症状,裂隙较深时有痛感。
   6.病程终身不变,外伤后可加重。

治疗

1.二巯基丙磺酸钠0.25g/d,肌注,用药3d、休息4d为一疗程,可重复使用数个疗程;或用二巯基丙醇每次2.5mg/kg,一日1~3次,肌内注射,用药3d、停药4d为一疗程,一般可用2~3个疗程。
   2.口服青霉胺0.2~0.3g,一日3次,用药5~7d,停药2~3d。
   3.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每日1次。
   4.皮损局部可外用2.5%二巯基丙醇软膏或皮质类固醇霜。
   5.还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光敏现象可试服氯喹对增殖性有恶臭脓痂的皮疹,应予抗生素治疗。
   6.皮损可外用角质溶解剂,如维A酸软膏硫黄水杨酸软膏等5-氟尿嘧啶软膏有一定帮助。对孤立性斑块损害,可行激光、冷冻、X线照射或外科手术切除。
  

预防

1.由于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应避免近系结婚。
   2.阳光直射为本病的发病诱因之一,应注意 遮阳防晒。
   3.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摩擦。
   4.某些地区系由于饮用高砷水所引起(一般为三价砷)。因重视环保工作可使发病率明显下降。
   5.还需要遵守低脂饮食的原则。因为根据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光化性角化病患者如果将脂肪的摄取量降低到每日总摄取热量的20%以下,那么新的角化瘤的出现数量就会减少2/3。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