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肛门肿瘤

肛门肿瘤

  别名:肛门癌

概述

肛门癌包括肛管和肛门周围的癌肿,发生在齿线及其上方称为肛管癌,发生在齿线以下、以肛门为中心,直径6cm以内称为肛周癌。肛门癌少见,占大肠癌1%~2%,发病年龄较直肠癌略为延后,好发年龄为55~65岁,30岁以下少见。肛管癌较肛周癌多见,约7:1,前者以女性多见,后者以男性多见。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描述散见于锁肛痔等范围内。

病因

1.慢性炎症:据有关研究提示和回顾性资料显示,有肛瘘、肛裂、肛周脓肿和痔疮病史的患者,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较高的肛门癌发生率。笔者在临床上曾遇到有肛瘘病史十余年,久治不愈而合并肛管癌变患者。有关文献报道,肛门癌患者中,既往有肛瘘及肛周炎性疾患者占28%~60%。
   2.良性肿瘤:恶变如肛门部乳头状纤维瘤、息肉等,病程长久易恶变引起癌肿。
   3.性病:据文献报道,临床研究证实,肛管上皮源肿瘤可生长在大的尖锐湿疣中,患生殖器疣病的人群中,肛门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增加4倍以上,而患病的男性同性恋患者则更增加到12倍以上。这种危险性的增加可能与其有较高的生殖器感染和肛周慢性炎症性损伤有关。
   4.病毒:主要包括人类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可改变细胞基因,在肿瘤促进因子的作用下可导致肿瘤。

症状

1.肛管癌:多发于老年人。早期病灶局限,呈小结节状突起增大后溃烂,形成中央凹陷而似隆起的环堤溃疡。溃疡基底高低不平,伴有坏死组织,触之易出血。有时肿瘤外翻而突出肛门外,呈菜花样肿块。肿瘤向上累及直肠,并侵及周围括约肌和会阴组织。
   肛管上段癌的临床表现于直肠癌相似,以便血和疼痛为主要症状。肛管下段癌初期时呈小硬节,无痛痒,形成溃疡后即出现排便时刺痛,多数患者伴有便意和排便不净感。当肿瘤侵及肛括约肌,出现排便失禁。
   肛管上段癌中,25%有直肠旁淋巴结转移,直径<4cm、4~6cm和>6cm的肿瘤出现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达25%、30%、和56%。当癌细胞经淋巴引流向上沿直肠下动脉累及鼻孔淋巴结和闭孔神经,肛管下段癌由于其下行淋巴结于肛周皮肤的淋巴管相汇合后引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腹股沟淋巴结多有肿大且质硬,提示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能。肛缘癌罕见有直肠系膜和盆腔淋巴结转移,20%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25%为双侧。肛管癌远处转移这不足10%,以肝和肺为多见,皮肤和故次之。泄殖腔源性肿瘤可转移至脑、会阴和脊椎。
   2.黑素瘤:约有2%~3%黑素瘤发生于肛管和直肠部位。本病大多位于肛管或这场邻近齿状线处,起源于肛管的黑素瘤细胞,亦可从位于该处的黑痣恶变而来。有些学者认为直肠、肛管黑素瘤可起源于直肠粘膜腺体的鳞状化生或以为的神经嵴细胞。病灶为单发,少数病例可引粘膜下播散而形成多发的粘膜下卫星结节。约70%病例的病灶可见棕黑色素,淋巴结转移灶则几乎呈深黑色。约2/3的病灶成外生性息肉状,也可成带蒂状,常形成溃疡,大者极易发生转移。
   临床表现于腺癌相似,便血和肛管内肿块为晚期的表现。患者年龄较腺癌者小。

诊断

1.肛管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出现便血、疼痛、排便习惯改变及肛门异物感,与内痔、肛裂等常见病症状相似,临床上容易误诊。因此,根据病史及直肠指诊而怀疑有肛管癌者,都应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肛周癌凡肛门周围皮肤或瘢痕逐渐发硬,并伴有瘙痒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如合并溃疡形成,边缘凸起,则诊断不难,需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肛管肿瘤放疗也可与化疗联合使用,后者一丝裂霉素(第1天)和5-Fu(第1~5天)方案为主。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