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别名: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概述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多由Ⅱ型登革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疼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可发生大出血和休克,病死率较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血管内溶血,多发生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其他并发症有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脑膜脑炎,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眼部病变等。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灭蚊和防蚊。暂无可供现场应用的疫苗。

症状


   1.登革热样综合征:发病初期出现登革热样表现。
   2.重症表现:在病程中出现重症表现:
   (1)出血:皮肤瘀点逐渐向瘀斑和紫癜发展,继之可有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子宫和阴道出血,偶有肺和支气管出血,罕见颅内出血。
   (2)休克:多于病程第4~5天出现,与出血量不一定平行。表现为淡漠或烦躁,四肢湿冷,口唇和肢端发绀,皮肤花斑,脉搏细弱,尿量减少,收缩压下降(≤10. 7kPa即80mmHg),脉压缩小(≤2.7kPa即20mmHg)。
   (3)脑病:表现有意识改变,肌张力增强,惊厥,呼吸衰竭或昏迷等。
   (4)肝大:大多数有肝大伴轻触痛,休克者几乎都有肝大。
   (5)浆膜腔积液:积液最多见于胸腔,其次为腹腔,还可见心包积液。随病情好转,渗液于4~5天后吸收。
   (6)腹痛:约半数患者有明显腹痛,以脐周和上腹部多见。
  
  

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见于海南地区的病例,发生率约为1.5%,表现为寒战、发热、腰痛、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和黄疸。
   2.神经系统并发症:约0.5%的住院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治疗后大多短期内恢复,个别反复发作达半年以上。其他有继发性癫痫、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神经性耳聋等病例报道。

诊断

在流行疫区于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周身疼痛、皮疹,伴淋巴结肿大和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者应考虑临床诊断登革热.除上述表现外,还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肝大、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等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若伴有休克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病原学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

可用各种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敏、云南白药及维生素K和C等。消化道出血者,可用去甲基肾上腺素10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ml中日服或凝血酶500~2000U加入水或牛奶20~40ml中每2小时口服1次。子宫出血者可用垂体后叶素等子宫收缩剂止血。亦可输入新鲜血、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有DIC者应按DIC治疗。
   出现呼吸衰竭者,可用洛贝林、可拉明等呼吸兴奋剂。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诊断和及时隔离患者于有防蚊设施的房间内至病后1周。
   2.阻断传播途径
   采用综合措施进行群众性灭蚊活动如消灭伊蚊孳生地和放养食蚊鱼诱导灭蚊和药物灭蚊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加强疫区的个人防护。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但疫苗研究已有新的进展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制的将登革热病毒抗原导人麻疹疫苗变异体内的新型疫苗和美国的四联登革热疫苗。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