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肥大性酒渣鼻

肥大性酒渣鼻

  别名:酒糟鼻

概述

酒渣鼻(rosacea)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以皮肤潮红、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酸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的感染、高血压、精神因素、日光、冷热刺激及毛囊蠕形螨感染等有关。

病因

病因不明,有关的诱因或病因可能有:
   1.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寄生。
   2.局灶性感染。
   3.鼻腔疾病。
   4.嗜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月经不调。
   6.维生素缺乏。
   7.内分泌紊乱和精神紧张。
   8.心血管疾病等。
   但至今上述原因均未获得完全证实。

症状

1.多见于中年人。
   2.分为三期
   红斑期: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眉间及颏部出现红斑,对称分布,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环境温度升高、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并伴有鼻翼、鼻尖和面颊处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自觉灼热。
   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散在的丘疹、脓疱、结节,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病情时轻时重。少数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经前加重。
   鼻赘期:仅见于少数男性患者。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鼻尖肥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形成太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
   3.特殊类型:如肉芽肿性酒渣鼻、类固醇性酒渣鼻、狼疮样酒渣鼻等。

并发症

1 一般无自觉症状,可有习惯性便秘。
   2 少数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3 本病常并发脂溢性皮炎。 青春期男女有的皮脂分泌旺盛,眼部尤为明显,毛囊口常扩大,易挤出白色线状皮脂。在进食热饮或冷风刺激后,鼻端部常出现充血性红斑,但为暂时性。无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等。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典型的各期皮损表现,易于诊断。

治疗

1.局部治疗:可选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酰凝胶、氯霉素洗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亦可选用硫磺制剂、壬二酸霜剂、低浓度维A酸制剂、甲硝唑或替硝唑凝胶等。这些外用药物具有消炎、杀菌作用,有助于减轻红斑和丘疹、脓疱的消退,维持治疗能减少轻症患者的复发。部分外用制剂有局部刺激的不良反应,应向患者说明,不能耐受时应停药或更换药物品种。
   眼结膜、角膜及巩膜受累者,可选用四环素眼药膏、金霉素眼药膏、氯霉素眼药水,同时给予小剂量异维A酸及抗生素口服。
   2.系统治疗可选用
   (1)替硝唑0.5g,每日2次,或甲硝唑0.2g,每日3次。视病情和症状而减量或停药。
   (2)四环素0.5g,每日3次,或多西环素0.1g,每日2次,或米诺环素0.1g,每日2次。
   (3)有学者用克拉霉素0.25g,每日2次,4周后改为每日0.25g,发现疗效优于多西环素。
   (4)有报道,氯喹0.25g,每日1~2次,或羟氯喹0.2g,每日2次,有一定疗效,疗程宜控制在3个月以内。
   (5)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可改用异维A酸,以小剂量为宜,通常为10mg,每日或隔日1次,2~3个月病情控制后可再减量,直至每周1次维持治疗。对眼酒渣鼻亦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6)对合并幽门螺旋菌感染者,可按幽门螺旋菌感染治疗,尽管治疗方案很多,但1990年世界胃肠病专题会议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被认为是“金标准”:胶态次枸橼酸铋120mg、阿莫西林500mg,均每日4次,甲硝唑400mg,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幽门螺旋菌根除率可达90%以上。
   (7)对绝经期严重酒渣鼻患者,用雌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预防

1 注意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2 保持大便通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便不通,肺火更旺。
   3 不宜在夏季、高温、湿热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
   4 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对油性皮肤要经常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对干性皮肤则应少用肥皂。同时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涮。
   5 禁止在鼻子病变区抓、搔、剥及、挤压,以防感染。
   6 禁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
   7 每次敷药前,先用温水洗脸,洗后用干毛巾吸干水迹。
   8 保持皮肤弹性。在寒冷季节,要经常用润肤剂涂抹皮肤,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柔软,减少皮肤裂。
   9 清洁指甲。指甲要经常修剪,并清除指甲前端下的污物。
   10 保护皮肤。即使是皮肤有细小的破损,也要及时处理;对已有感染的皮肤要在注意清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适当进行隔离,防止接触感染;对瘙痒性皮肤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要防止因抓挠引起继发感染;暑天,痱子是皮肤感染的预兆,因此,防痱、治痱至关重要。
   11 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注意锻炼,合理营养,提高肌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