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视网膜动脉闭塞

视网膜动脉闭塞

  别名:Retinal artery occlusions

概述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睫状后动脉发出分支形成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供应视网膜外层,它并发出分支形成睫状视网膜动脉。约有15%~30%的眼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小部分地区,特别是它供应黄斑区范围的大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它的阻塞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是导致盲目的急症之一。睫状血管系统彼此有交通,故阻塞性疾患不多见。如果眼动脉发生阻塞则其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缺血,使视网膜内层和外层营养全部断绝,其致盲率更高,后果更严重。
   视网膜动脉阻塞首先由von Graefe于1859年描述,其特征有三:
   1.视力突然丧失。
   2.后极部视网膜呈乳白色混浊。
   3.黄斑区有樱桃红点。

病因

本病多发生在有高血压(64%)、糖尿病(24%)、心脏病(28%)、颈动脉粥祥硬化(32%)的老年人。青年患者比较少见,发病者常伴有偏头痛(1/3)、血粘度异常、血液病、口服避孕药和外伤等诱因,或因风湿性心脏病有心内膜赘生物者。
   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阻塞的直接原因主要为血管栓塞、血管痉挛、血管壁的改变和血栓形成,以及从外部压迫血管等。可为单因素致病,也可以是上述诸因素综合致病。
   1.血管栓塞: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栓子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导致血管阻塞。栓子常位于筛板处,因视网膜中央动脉经过筛板时管径变窄,特别是老年人该处组织硬化,栓子更易在此处存留;其次栓子常位于后极部动脉分叉处。常见的栓子有以下几类:
   (1)胆固醇栓子:为栓子中最常见者,约占87%。栓子来源有67.5%发生于颈动脉、主动脉或大血管有进行性粥样硬化的患者。由于粥样斑坏死,溃疡暴露在血流中,含有胆固醇的物质脱落,成为栓子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这种栓子比较小,呈黄色反光,通常位于颞侧支动脉分叉处,尤以颞上支最易受累。可为单个栓子阻塞;也可为多数性,栓子位于黄斑周围多支小动脉处,引起血流受阻。阻塞程度因栓子大小而异。几天后栓子移行至血管远端,约3个月后可完全消失。
   (2)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颈动脉栓塞的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内皮细胞受损,致内壁失去光滑性,且内皮下增殖,腔变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在血管内皮粗糙面形成血栓性斑块,斑块脱落后可进入视网膜血流。这种栓子比较大,呈灰白色小体,可完全阻塞视网膜血流,患者突然完全失明。较小的栓子可在纤溶作用下数天后完全消失,血循环恢复。大的栓子则可在血管内机化,导致该处血管壁白鞘形成。
   (3)钙化栓子:比较少见,占视网膜栓子的4%。来源于钙化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或升主动脉和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患者常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心瓣膜病。栓子多为单个,色白无光泽,呈卵圆形,比较坚固。栓子位于筛板附近或进入第一级分支,不易吸收,长期位于视网膜动脉内。
   (4)其他少见栓子:包括肿瘤栓子,如心房粘液瘤;脂肪栓子见于长骨骨折患者;脓毒栓子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硅栓子见于作各种成型或美容手术注入硅制剂者;药物栓子偶可发生于在眼周围注射可的松者;其他尚有气栓子、滑石粉栓子等。
   2.血管痉挛:发生于血管无器质性病变但血管舒缩不稳定的青年人,有早期高血压的病人,也可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轻度的视网膜血管痉挛,患者感到短暂的视力模糊。强烈的阵发性血管痉挛可使血流完全阻断,产生一过性黑曚。如果痉挛迅速缓解,视力可恢复正常。痉挛发作频率和时间长短随病情程度而异,可多日一次至一日数次,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反复多次痉挛也可使视功能受损。血管痉挛常可因其他原因而诱发,如冲洗阴道,冲洗鼻窦或姿势改变。也可在各种感染性疾患,如流感或疟疾等,或外源性毒素,如烟、酒、奎宁等中毒时发生。血管痉挛还常合并有偏头痛或听力减退。
   3.血管壁的改变和血栓形成:由于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下增殖变性,使血管内皮粗糙、管腔变窄,易于形成血栓。各种炎症也可直接侵犯动脉壁产生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硬皮病以及皮肌炎等。炎症使血管壁细胞浸润、肿胀、阻塞管腔。炎症、感染或毒素也可刺激血管,发生痉挛、收缩和阻塞。
   4.血管外部压迫:如青光眼、视盘埋藏性玻璃疣、视网膜脱离手术如巩膜环扎术、眼内注入膨胀气体、眼眶手术创伤、过度电凝止血、球后肿瘤、或外伤致球后出血,以上各种原因导致眼压和眶压的增高,均可诱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也合并有栓塞或其他诱因而综合致病。

症状

根据视网膜动脉阻塞部位分为中央总干阻塞、分支阻塞、前毛细血管小动脉阻塞和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阻塞部位在筛板附近或筛板以上部位。根据阻塞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阻塞。完全性者症状严重,发作迅速,视力可突然丧失,甚至降至无光感。部分患者(24%)有先兆症状,即曾经有突然单眼出现一过性黑曚,数秒或数分钟后视力恢复的病史。反复多次发作,最后视力突然丧失。眼部检查瞳孔开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极度迟缓。眼底检查后极部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由于雾样肿胀而增厚,尤以后极部黄斑区节细胞数量多的地区明显。视网膜乳白色弥漫水肿混浊,一般出现在阻塞后1~2小时,也有报告发生在阻塞后10分钟者。由于脉络膜循环正常,透过菲薄的黄斑组织可见脉络膜血管呈现的红色,故黄斑区呈樱桃红点。如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则该区视网膜呈一舌形桔红色区;如果这支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黄斑,则中心视力可以保留。视乳头色淡,如同时合并有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则颜色更淡,边界糊,轻度水肿。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变细、管径不规则,小动脉几乎不可辨认,指压眼球引不出动脉搏动。静脉管径也变细,血流停滞呈节段状,可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有的患者有少许火焰状出血和少量棉絮斑。视野可完全丧失,呈管形视野,或颞侧留一小片岛状视野。ERG检查,完全性阻塞呈典型的负相波,由于b波起源于内核层,故b波降低,而α波起源于视细胞层,由脉络膜血管供应,故呈现负波型。发病2~6周后,视网膜水肿逐渐消退、视网膜内层恢复透明呈暗红色调,黄斑区樱桃红点消退,出现脱色素和色素增生,由于视网膜内层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后视功能也不能恢复。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均变细,可伴有白鞘,有的动脉呈银丝状,视神经萎缩,视乳头色苍白。极少数病人同时合并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则可见视网膜有大片出血,血管隐没于水肿的视网膜组织中,容易漏诊动脉阻塞,根据患者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或手动可以鉴别,静脉阻塞一般不如动脉阻塞视力下降迅速而严重。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多由栓子或血栓形成所致。颞侧分支常受累,尤以颞上支为多。Brown根据85个胆固醇栓子分析;位于颞侧者占88%,鼻侧者占12%,颞上支者占56%,颞下支者占44%。视力受损程度和眼底表现根据阻塞部位和程度而定。阻塞点通常在围绕视盘的大血管处或大的分叉处,可见阻塞处血管内有白色或淡黄色发亮小体。阻塞支供应的视网膜呈扇形或象限形乳白色水肿,如波及黄斑也可出现樱桃红点。该支动脉变细,相应静脉也变细,视野呈象限缺损或弓形暗点。ERG正常或有轻度改变。荧光血管造影,阻塞动脉和相应静脉充盈比末梢阻塞支延迟;有的病例在栓子堵塞的血管壁有荧光素渗漏。2~3周后视网膜水肿消退,阻塞支动脉变细并有白鞘。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恢复正常。少数病例阻塞支与睫状血管或阻塞支形成侧支循环。
   3.前毛细血管小动脉阻塞(precapillary arteriole occlusion):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急性阻塞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血栓形成,血管炎症或异常红细胞堵塞及其他因素有关。可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或放射病所致视网膜病变,滑石视网膜病变,或全身性红斑狼疮、镰状细胞视网膜病变、白血病等血液病。由于前小动脉阻塞,导致局部缺血,抑制了神经纤维轴浆运输,轴浆细胞器聚集肿胀,断裂形成似细胞体(cystoid body),检眼镜下呈棉絮状软渗出斑。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斑状无灌注区,邻近毛细血管扩张,有的扩张如瘤样,晚期荧光素渗漏。根据前小动脉阻塞范围大小和部位,视力可正常或下降,视野正常或有暗点。数天或数周后棉絮状斑消失,小动脉重新灌注,重建的毛细血管床呈迂曲状态。晚期由于视网膜内层局部变薄,透明度增加,形成局限凹面反光区,说明该处视网膜曾经有缺血改变。
   4.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iretinal artery occlusion):临床上偶可见到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Brown告27例年轻人动脉阻塞有5例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大多数位于视网膜乳头黄斑区,如果睫状视网膜动脉走行长供应黄斑,则视力受损严重,如不供应黄斑则中央视力影响不大。眼底呈一舌形或矩形乳白色水肿区,相应视野缺损。其发展过程同分支动脉阻塞。

并发症

Henkind和Wise认为由于视网膜内层因缺血坏死没有能力诱发新生血管,故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也很少发生。Duke等复习了168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人发现28例虹膜有新生血管形成,发病率为16.6%。Hayreh报告64只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44只眼分支阻塞,认为分支动脉阻塞无新生血管发生,中央动脉阻塞有12只眼发生了新生血管,其中10眼产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但这10只眼中有9只眼同时有颈内动脉供血不足。他认为视网膜动脉阻塞一般不会产生新生血管及青光眼,除非同时合并有颈内动脉狭窄,造成长期视网膜动脉低灌注缺血。慢性缺血和视网膜动脉阻塞是颈动脉病的两个独立特征,可同时发生,也可一先一后。但Brown报告一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乳头和房角产生了新生血管和青光眼,没有发现有颈动脉病,其发病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诊断

根据视网膜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1.血管扩张剂:急诊时应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球后注射妥拉苏林25mg或12.5mg,每日或隔日一次。静脉滴注罂粟碱30~60mg,每日一次。也可口服菸酸50~100mg,每日三次。
   2.纤溶制剂:对疑有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可应用纤溶制剂。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尿激酶100 000~200 000U;或用去纤酶静脉点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查血纤维蛋白原,降至200mg%以下者应停药。
   3.可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血小板抑制剂和活血化瘀中药。此外,根据可能的病因,降低血压,治疗颈动脉病,有炎症者可用皮质激素、消炎痛等药物以及神经支持药物等。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