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慢性游走性红斑

慢性游走性红斑

  别名: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

概述

本病又称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为Lyme病皮肤表现之一。Lyme病为虫媒传播疾病,病原体为伯氏包柔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clorferi),蜱为传播媒介,由于蜱叮咬传播于人,人为终宿主。1909年Afzelius首先报道皮疹,称游走性红斑,之后Lipschutz提出称慢性游走性红斑。直至1970年美国Lyme城爆发了儿童Lyme病关节炎,此病开始被进一步认识。20世纪80年代Willy Burgdorfer在硬蜱(Ixocles ticks)体内发现了疏螺旋体,并在临床病例中证实为Lyme病的病原体。

病因

当人的皮肤被蜱叮咬以后,伯氏包柔氏螺旋体移居于皮肤表面,并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然后通过淋巴扩散(局部淋巴结肿大),或随血路播散到其他脏器,导致多处病变。

症状

Lyme病分为3期,即一期局限期、二期播散期和三期持续期。一、二期为早期感染,三期为晚期感染,三期可发生于感染1年内。临床上一期表现为游走性红斑,二期有间歇性关节炎、脑神经瘫痪、周围神经根症状、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的疲乏不适,三期为持久性关节炎、慢性脑炎、脊髓炎、截瘫、纤维性肌痛等。
   Lyme病患者50%~70%发生游走性红斑,作为一期感染,最初出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淋巴结增大等。流感样症状在美国较欧洲病例明显。皮疹出现在叮咬后1~36天,平均9天,最初在叮咬局部或邻近部位出现红斑,亦可为风团或出血性皮损,由于螺旋体局部扩散,红斑不断扩大,经数周后直径可达15cm以上,斑中央逐渐消退,形成环状,环宽度较宽,内缘可附鳞屑。陈旧性损害呈暗红色、暗蓝色,由于边缘扩展,可出现靶形损害,或“牛眼样”外观,有轻度瘙痒或灼热感,局部淋巴结肿大,经数周后,皮损消退。因螺旋体菌血症或由于通过淋巴播散可产生续发性红斑,续发性红斑发生在螺旋体侵入后数天或数周,数目较多,但比原发红斑小,症状也较轻,无游走性。约1/3患者仅有皮疹,无系统症状;有2/3患者出现Lyme病的其他系统症状,如淋巴结肿大、发热、肌痛等。
   Lyme病的其他皮肤损害有颊红斑、弥漫性斑丘疹、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间隔型皮下脂膜炎,皮肤淋巴细胞瘤、萎缩性肢端皮炎、硬斑病和硬化性苔藓等。

诊断

红斑发生于蜱叮咬部位,发展较慢,数周后直径可达15cm以上,环边宽度较宽,皮损内可查到螺旋体。

治疗

Fingerle首选曰服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天;或阿莫西林500~1000mg,每8小时1次,连服30天;或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2g,每日1次,连用14天。

预防

进入林区要注意防护,要戴手套,穿长衣、长裤,避免肢体外露,防止蜱叮咬,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应及时处理。在流行区内被蜱叮咬后,约有1%发生Lyme病。Nadelman等报道除去蜱后,72小时内服多西环素,单剂量200mg,可以预防发病。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