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妊娠

  别名:Tubal pregnancies

概述

输卵管妊娠的发生部位以输卵管壶腹部最多,约占60%,其次为峡部,约占25%,伞部和间质部少见。

病因

1.炎症:输卵管炎及盆腔炎是异位妊娠最常见的原围。炎症可引起输卵管内膜细胞表面的纤毛功能丧失或缺损,影响孕卵的游走,严重者可致输卵管管腔狭窄、粘连,甚至完全堵塞。此外,盆腔炎症所致的盆腔广泛粘连亦可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功能,从而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导致盆腔炎症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病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
   2.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先天畸形:输卵管过长、屈曲、管壁肌纤维发育不良、内膜纤毛缺失以及副伞等均易致输卵管妊娠。
   3.宫内节育器(IUD):国内流行病学调查,使用IUD不增加输卵管妊娠的发生率,但放置IUD避孕失败后,发生异位妊娠的机会增加。其原因可能是IUD引起宫腔无菌性炎症,改变了宫内环境,妨碍受精卵在宫腔着床而导致输卵管妊娠。
   4.盆腔手术:可导致异位妊娠率升高,主要原因是手术所致粘连影响输卵管蠕动功能,孕卵不能及时到达宫腔;也有因输卵管绝育术后复通所致的输卵管管腔通而不畅引起。
   5.过早排卵:卵子过早进入宫腔后向对侧输卵管游走,而在对侧输卵管内受精、发育。从而导致异位妊娠。
   6.性激素影响:雌孕激素的正常分泌是保证输卵管正常蠕动及孕卵顺利进入宫腔的基础,如雌孕激素平衡破坏。可以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另外施行辅助生育技术后。输卵管妊娠的发生率约为5%。
   7.其他: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结核,盆腔肿瘤等也可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

症状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与受精卵的着床部位及病变的发展阶段(有无流产或破裂以及腹腔内出血多少与时间长短等)相关。
   1.症状
   (1)停经:多有6~8周停经史,但有20%~30%的患者无明显停经史。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可较长。
   (2)腹痛:为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早期可为一侧下腹隐痛,发生流产或破裂时,患者常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血液聚于子宫直肠陷凹处时,可有肛门坠胀感。随内出血增多,可有全腹疼痛或出现胃部或肩胛部放射性疼痛。
   (3)阴道流血:常有少量不规则流血,色暗红或深褐,阴道流血可伴有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
   (4)晕厥与休克:由腹腔内出血增多及剧烈腹痛所引起,轻者出现晕厥,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短期内出血量越多,症状越严重。
   (5)盆腔及下腹部包块: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内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可形成血肿,血肿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形成盆腔包块。若包块较大或位置较高者,可于下腹部扪及。
   2.体征
   (1)一般情况:可呈贫血貌。急性大出血时,可有面色苍白、脉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体温多正常。
   (2)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患侧为重,有轻度肌紧张。内出血较多时有移动性浊音。部分患者下腹部可扪及包块,
   (3)盆腔检查: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时,子宫较软、略大,可有宫颈举痛,可触及一侧附件软性包块,触痛。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者,阴道后穹隆饱满,有触痛,宫颈举痛或摇摆痛明显。内出血多时,检查子宫有漂浮感。或在子宫一侧或其后方可触及较大肿块,边界多不清,触痛明显。病变时间长,血肿机化变硬,边界可清楚。

诊断

输卵管妊娠的症状、体征多变,易误诊或漏诊,特别是在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困难,常需辅助检查才能确诊。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后,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若诊断尚不确定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腹痛加剧、盆腔包块增大以及血红蛋白下降,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异位妊娠,要求保存生育能力的患者。
   1.应符合下列条件:
   (1)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
   (2)输卵管包块直径<3cm;
   (3)无明显内出血或内出血少于100ml,血β-HCG<2000U/L;
   (4)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正常。
   2.可采用全身和局部用药,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甲氨蝶呤(MTX):全身用药的常用剂量为0.4mg/(kg·d),肌注,5日为一疗程,若单次剂量肌注常用1mg/kg或50mg/m2。局部用药可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或腹腔镜直视下穿刺输卵管的妊娠囊,吸出部分囊液后注入MTX 20mg,若β-HCG一周后无下降可再注射或改行手术治疗。
   应用化疗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失败,故在治疗期间应用B型超声和β-HCG进行严密监护。若用药后2周β-HCG下降并连续3次阴性,腹痛缓解或消失,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者为有效。若病情无改善和加重,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2)其他药物:氟尿嘧啶、前列腺素F-2a、天花粉等。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