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丝虫病

丝虫病

  别名:丝虫目感染

概述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疾病。微丝蚴血症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蚊子是丝虫的中间宿主,蚊虫叮咬是本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本病在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慢性期表现为淋巴管阻塞的症状。
   当蚊虫叮咬丝虫病人时,患者血中的微丝蚴进入蚊体内,在蚊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并移行至蚊下唇。当蚊虫叮咬人时,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到达淋巴管和淋巴结,逐渐发育为成虫。成熟的雌虫排出微丝蚴,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成虫可在体内存活10~15年。

症状

潜伏期4个月至1年不等,在流行地区,感染后约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者,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1.急性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
   突出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2~3天自行消退,常伴发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多发生于腹股沟、股部、腋窝等处。其次,可发生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睾丸及附睾肿大,疼痛。大淋巴管炎症时皮肤可有“离心性红线”,皮内淋巴管炎则呈弥漫性红肿,即“丹毒样皮炎”,肺部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引起咳嗽、哮喘、肺部游走性浸润病变等。
   2.慢性期(淋巴管阻塞性病变期)
   由于淋巴管和淋巴结反复发作炎症,最后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阻塞,使淋巴管和淋巴窦曲张,阻塞致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形成鞘膜积液,如果肾盂、输尿管的淋巴管受阻、破裂,则可出现乳糜尿。淋巴破入腹腔、胸腔、关节腔出现腹膜炎、胸膜炎、关节炎,其渗出液为乳糜样。晚期丝虫病最重要的表现为象皮肿,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上肢、阴囊、外阴、乳房等处。长期受阻可致皮肤苔藓样增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疣状物增生。

诊断

有流行区居住史,反复出现非细菌性淋巴结病变,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可确诊。

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主张多疗程,一般需连续3个疗程,疗程间隔1~2月。
   1.乙胺嗪是治疗微丝蚴血症的首选药物。疗程和剂量应根据虫种、感染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决定。
   (1)马来丝虫,成人剂量1.5g,顿服;或0.75g/d,服2天;或0.5g/d,服3天。
   (2)班氏丝虫,成人剂量0.6g/d,分3次服,连用7天,总量4.2g。
   (3)对微丝蚴较多,体质较好者,成人剂量1.5g/d,服2天;或0.75g每日2次,服2天;或1g/d,服3天,总量3g。
   (4)小剂量长疗程法,对班氏丝虫,0.5g一周一次,连服7周,总量3.5g,或每次6mg/kg,每2~4周一次,连服12次,总量3.6g。对于马来丝虫,每次6mg/kg,每周一次,连服6周,总量1.8g。
   由于乙胺嗪可迅速杀灭微丝蚴,释放的虫体蛋白可引起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关节痛、皮疹、变态反应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一般于服药后6~8小时出现,发热持续2~3天,H2受体阻滞剂、泼尼松阿司匹林可减轻或预防过敏反应。药物作用于成虫,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和淋巴管结节等。乙胺嗪有驱蛔虫的作用,可激惹蛔虫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病和阑尾炎等,因此,儿童应先驱蛔虫。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肝、肾疾病患者,孕3月以内和孕8月以上的孕妇,以及月经期妇女应暂缓治疗。
   2.左旋咪唑(Levamisole),剂量为每日4~5mg/kg,分2次服,疗程5天,或8mg/kg,顿服,疗程3天。与乙胺嗪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
   3.呋喃嘧酮,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分2~3次口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
   4.对于微丝蚴阴性而临床不排除本病时可应用乙胺嗪作诊断性治疗。
   5.乳糜尿患者应卧床休息,低脂饮食,多饮水。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肾盂加压灌注有一定疗效。
  

预防

1.及时治疗患者,减少传播。
   2.防蚊灭蚊,防止继续传播。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