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猩红热

猩红热

  别名:Scarlet fevers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性病变,如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等。用抗生素可减少并发症。

症状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和侵入部位的不同,而出现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机体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则发生皮疹,而成为猩红热;对红疹毒素具有免疫力者不发生皮疹,仅表现为咽峡炎。
   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数为2~5天。可分成五个型:
   1.普通型
   起病急骤,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
   (1)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发热程度及热程均与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相一致。脉搏增速,常超过体温增高比例,小儿尤甚。一
   (2)咽峡炎:咽部初感干燥,继而疼痛,吞咽时加重。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片状渗出物,易于抹去,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可先于皮疹出现。出疹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隆起,称为“杨梅舌”。颌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3)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发热第2天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延及全身。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亦有与毛囊一致的皮疹,类似鸡皮,称为“鸡皮疹”。少数患者可见有带小水疱或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肘窝、腋窝处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呈红色线状,称为“巴氏线”(亦称Pastia线)。在颜面部位只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与面部充血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继之依出疹的顺序开始消退,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脱皮的程度与皮疹的轻重呈正比,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呈片状。在颈、躯干部位常见糠屑样,四肢特别是手掌、脚底常为大片状,有时甚至呈手套、袜套状脱皮。重症者脱皮可历时3~5周。
   2.轻型
   近年多见,表现为轻至中等度发热,咽峡炎轻微,皮疹亦轻,仅见于躯干部,疹退后脱屑不明显,病程短,但仍有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的可能。
   3.中毒型
   主要由毒血症所引起。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头痛、呕吐、神志不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皮疹明显可呈出血性,但咽峡炎少见。近年此型已减少。
   4.脓毒型
   罕见。主要表现为咽部、扁桃体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坏死及溃疡,常波及邻近组织,引起颈淋巴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化脓性病变,亦可侵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5.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咽峡炎缺如,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然后延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伤口培养可获致病菌。

并发症

初期可发生化脓性和中毒性并发症,如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在病程2~3周,主要是变态反应引起的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
   1.风湿病:病程2周时部分患者出现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关节腔内可有浆液性渗出液。部分人可出现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膜炎,有的可遗留风湿性心脏病。
   2.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感染后3周,尤其是A组12型与肾炎密切相关,可出现颜面浮肿、血尿和蛋白尿等症状。1个月后大多可恢复,少数成为慢性肾炎。

诊断

1.突然起病,有高热、咽痛,舌乳头红肿,状似杨梅。颌下淋巴结肿大。
   2.皮疹多在发病后1~2天出现,从颈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为弥漫性细小的红斑,压之褪色。在肘窝、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呈深红色淤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第二周开始出现广泛性脱屑。额部及面颊部潮红,口周苍白。
   3.多见于儿童。
   4 .实验室检查: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晚期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B型链球菌。

治疗

1.病原治疗:迄今化脓链球菌对青霉素仍高度敏感,早期首选青霉素治疗可迅速消灭病原菌,缩短病程,预防和治疗脓毒并发症,尤其对预防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途径,疗程为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或第1、2代头孢菌素治疗,疗程10天。
   2.对症治疗:中毒型及脓毒型猩红热,除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外,可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患儿需密切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发生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如有组织坏死及脓肿形成需行外科切除或引流。
  
  

预防

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1 隔离:
   (1)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
   (2)患儿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炎症痊愈。
   2 消毒:
   (1)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2)患儿的痰、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
   (3)日常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
   (4)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1~2小时。
   3 托幼园所及小学的班级内发现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送医院或回家隔离治疗患儿所在的班级应做一次彻底扫除。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室内应充分通风换气。对保教人员及其他幼儿要加强晨、午检,注意观察有无咽炎、扁桃体炎等嗓子痛的可疑患者。发现后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4 易感者的预防:10岁以下的儿童都是易感者。因为乙型A组链球菌的型特别多(有46个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患一种型号的猩红热,可产生该型的免疫力,但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其他型的猩红热,所以认为儿童仍是普遍易感者。
   (1)托幼机构要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早期发现可疑者。
   (2)流行季节,虽然天气很冷,室内也要做到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钟。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带菌者治疗:托幼园所的职工中如有经常患咽炎、扁桃体炎的可疑带菌者,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者要用抗生素治疗,连续用药7天,一般咽拭培养可转阴,个别不能转阴者,可进行扁桃体摘除。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