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佝偻病

佝偻病

  别名:Rachitides

概述

佝偻病自古有之。自从工业化和人们生活城市化之后,由于室外活动及日照减少以及城市空气污染等原因,此种疾病有所增多。近数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许多更新与加深。本病在代谢性骨病中是热门问题,在医学中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应予重视。
  

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骨基质矿化的缺陷。佝偻病发生于儿童骨骼正在生长,骨骼及软骨基质的生长板均钙化欠佳。骨骼钙化不足、硬度不足,不能正常地承受体重面变弯。软骨因不及时钙化而生长过度,骨前质体积增大。营养不良性佝偻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其次是缺钙,再其次是缺磷。

症状

临床见局部疼痛和畸形,例如“O”形足或“X”形足,肋骨“串珠”,前额隆起,胸骨下沟。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

治疗

1.营养不良性佝偻病
   (1)维生素D:维生素D2来自植物,维生素D3来自动物食品和日晒时皮下形成。D2与D3的生理作用和功效相同。
   治疗佝偻病或骨软化症,浓缩鱼肝油(含维生素D 1000U/丸)3/d,每次1~2丸。对于严重的佝偻病/骨软化症,每日服D2或D3 12000u,2~3周为1个疗程。或肌内注射D2 40万U或D3 20万U,每月1次,1~2次为1个疗程。如果口服鱼肝油,婴幼儿开始时每次1~2ml,3/d。可渐增量,但不超过10ml,3/d。成人骨软化症每次服鱼肝油5~10ml,可增至15ml,3/d。凡是用较大治疗剂量应监测血钙、磷和维生素D,以防过量,亦可查尿钙水平。当尿钙大于男300mg/d,女250mg/d,示有高钙血症。
   (2) 几种特殊情况的佝偻病
   ①肝性骨病(osteodystrophy):用维生素D治疗效果欠佳。
   ②四肢瘫痪:每天用维生素D3 5000U,3个月后临床情况好转,血清钙、磷平均值升高,ALP平均值下降。因此,认为维生素D不足是骨折率高的原因。若日照不能保证,应予补充维生素D。
   ③新生婴及婴儿佝偻病:先天性佝偻病是由于母亲缺乏维生素D,甚至发生骨软化症。56%的佝偻病婴儿其母亲之血25-(OH)-D3低于正常。故孕妇应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孕妇早期应获得维生素D5μg/d(200U/d),中期10μg/d(400U/d),晚期及乳母10μg/d(400U/d)。
   2.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每日给予维生素D在1000~3000 μg(相当于4万~12万U/d或25-(OH)-D3 200~900μg/d)可使疾病缓解,但停药又发。
   1,25-(OH)2-D3及1α羟D3的剂量为0.25~0.5 μg/d,也有需要更多一点的,但均应定期检查血钙磷,不使发生过量。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
   (1)轻型病人用大剂量维生素D,每日数万单位,重型病人用1α,25-(OH)2-D3或1α(OH)D3 30~60μg/d。试选剂最过程中定期查血钙,只要不发生高钙血症就无过量之虞;
   (2)每日给钙剂,相当于钙元素2g;
   4.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血液净化用水应不含铝。高磷血症的治疗用碳酸钙,不用枸橼酸钙或氢氧化铝。骨软化症治疗以钙化三醇或旷羟D3较好,大剂量维生素D亦有效。因每个病人肾损害情况不同,所需剂量各异。先用治疗佝偻病的剂量,1周后复查血钙磷,若血钙仍低再增加剂量,同时服钙剂,反复尝试以血钙正常为宜。此后每月复查血钙,以此调节药物剂量。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高钙血症者手术治疗。
   肾小管酸中毒病人给以10%枸橼酸钾10ml,3/d,纠正低钾血症和酸血症。给予碳酸氢钠和氯化钾亦取得疗效。同时给予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及钙剂治疗佝偻病。
   5.性链低血磷佝偻病:积极补磷,每日给予磷(元素量)1~3g,每4~6小时服1次。同时给维生素D每日2万~7.5万U。适量碳酸钙。定期复查以血钙磷正常为适合。
  
  

预防

预防佝偻病每日摄取维生素D 300~400U即可。供给维生素D的药剂有许多种。淡AD胶丸(每丸含A 3000U,D 300U),故作为预防目的,淡AD胶丸1丸/d。浓AD胶丸(每丸含A10000U,D 1000u),应作为治疗用。滴剂:10ml/瓶或50ml/瓶(每克含A 50000U,D 5000U)。如果按1ml相当于1g,每毫升为15滴计算,则1滴相当于333U。作为预防用每日1滴即可。注射液0.5ml(内含A 25 000U,D 2 500u),作为预防用每周注射1次即可。儿童用软胶囊油剂:每胶囊含A 1 800U,D600U,DHA(二十二碳六烯酸)50mg,作预防用,每1~2日服1胶囊。总之,每日补充维生素D一般为400U,不超过800U为宜。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