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别名:新生儿重症黄疸概述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可引起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这类黄疸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4~6天达高峰,峰值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结合胆红素不超过25.5~34μmol/L(1.5~2.0mg/dl)。小儿一般状况好,食欲正常。但有多种因素或疾病可引起加重黄疸,属非生理性,故对有黄疸(jaundice)的新生儿应区别其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病理性者应查明病因。
病因
1.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1)胆红素产生增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ABO、Rh、MN等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的缺陷如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己糖激酶缺陷;红细胞结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血肿或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感染性疾病。
在我国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以ABO血型不合为多见,母为O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生,在生后1~3天即呈病理性黄疸程度往往较轻。Rh血型不合虽然较ABO血型不合少,但症状重,在出生时或生后1~2天即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胎儿水肿,黄疸重伴贫血,多见于母Rh(-),婴儿Rh(+),亦可母婴均为Rh(+)但E、e或C、c抗原不合。
红细胞G-6-PD缺陷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较多见,患者多数为男性、接触樟脑丸,服用维生素K3、K4、川莲或窒息,酸中毒、细菌性感染等诱发溶血。
红细胞增多症指静脉血细胞比容>0. 65,见于官内慢性缺氧,脐带延迟结扎,母-胎输血、胎-胎输血。
(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包括酶活性低下(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酶缺乏(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即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Ⅱ型);酶活性受抑制(母乳性黄疸,暂时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即LuceyDriscoll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除黄疸消退延迟外,尚表现少哭少动,进食少,腹胀、脐疝,胎粪排空延迟等。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生后不久未结合胆红素即显著升高并超过340μmol/L(20mg/L),如不处理常发生胆红素脑病;Ⅱ型症状较Ⅰ型轻,黄疸出血现较晚,基本上不超过340μmol/L。Luccy-Driscoll综合征,母血中存在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物质(激素),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该物质使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常超过340μmol/L。由于生后该物质不再进入新生儿体内,原有的渐消失,黄疸持续2~3周消退。
(3)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包括胎粪排空延迟、肠梗阻、母乳性黄疸。
胎粪排空延迟可见于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生后经胃肠道喂养迟或哺乳少,出生后3天后仍排胎粪。
肠梗阻者有呕吐物含胆汁,生后排胎粪。
母乳性黄疸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胆红素肠道重吸收增加有关,黄疸高峰在7~14天,但黄疸持续1~3月才消退,除黄疸外,小儿一般状况及进食、粪便均正常。
2.结合胆红素血症
(1)先天性胆管闭锁
(2)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3)遗传代谢病: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4)静脉营养
先天性胆管闭锁患儿在新生儿期粪便颜色可正常或淡黄色,黄疸持续且加重,粪便颜色逐渐变淡直至陶土色,而尿色变深,肝渐肿大、质硬。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主要症状为腹痛、腹块和黄疸:症状发作多为间歇性,但很少在新生儿期发生。
遗传代谢病中半乳糖血症相对多见,患儿出生时无异常,但开奶后出现呕吐、腹泻、低血糖、肝肿大、黄疸等症状,停止含乳糖食品症状即改善、消失。
3.混合型:未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1)宫内感染:弓形虫、风疹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梅毒。
(2)生后感染:败血症。
(3)重症Rh溶血病
(4)母糖尿病
宫内感染者均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但他们往往有其他症状,诸如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小头畸形、颅内钙化点、脉络膜视网膜炎等,而先天性风疹患儿可伴有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梅毒患儿则有皮疹、骨骼病变等。
症状
1.病理性黄疸:小儿出现神萎、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要注意是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的表现。
2.母乳性黄疸:根据系母乳喂养儿且一般情况良好并排除其他病因。必要时暂停喂母乳2~3天血清胆红素有较明显下降。
诊断
1.下列情况应考虑为病理性
(1)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255μmol/L。
(3)血清胆红素值上升每24小时>85μmol/L。
(4)血清结合胆红素>25.5μmol/L或占血清胆红素>15%。
(5)足月儿满14天、早产儿满21天仍有黄疸。
2.根据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判断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或混合型。
3.病史及提高检查提供的线索
(1)黄疸、贫血、脾切除及较早发生胆囊病的家族史,提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前一胎有黄疸、贫血史,提示同族免疫性溶血;
(3)前一胎有黄疸要考虑母乳性黄疸、Lucey-Driscoll综合征;
(4)母孕期患病情况,有无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要考虑先天性感染;
(5)出生时脐带延迟结扎,有可能红细胞增多;
(6)进食少或同时伴呕吐,可致肠蠕动少致胆红素肠一肝循环增加,但要分析进食少的原因:感染,畸形,代谢性疾病,喂养不当。
(7)小于胎龄儿,可能有红细胞增多症或宫内感染;
(8)小头畸形见于宫内感染;
(9)苍白见于溶血病或出血;
(10)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血肿;
(11)瘀点、瘀斑见于先天性感染、败血症、重症溶血病;
(12)肝脾肿大:见于溶血性疾病、先天性感染及肝脏疾病;
(13)脉络膜视网膜炎见于先天性感染。
4.黄疸出现时间对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黄疸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或宫内感染;生后2~3天出现黄疸可以是生理性,若为病理性则可能为轻型ABO溶血病、新生儿早期感染等;生后4~7天出现病理性黄疸,可因感染、胎粪排空延迟、头颅血肿等;生后第2周黄疸不减甚至加重,除感染外尚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在我国南方地区G-6-PD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为男性发病)是病理性黄疸重要病因,其黄疸出现时间多数在生后2周内。胆管闭锁、胆管扩张症常在新生儿后阶段引起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5.伴随症状对诊断有帮助:溶血病往往有不同程度贫血,但血肿、内出血亦可致贫血、黄疸;感染者常有体温异常、食欲减退等症状,宫内感染有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表现;胎粪排空延迟者在出生3天后仍排胎粪,但要除外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者,除黄疸较深症状外无其他异常;肛管闭锁者粪便颜色转淡而尿色转深;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体温偏低,皮肤有花纹、进食少,脐疝、腹胀。
6.病理性黄疸:小儿出现神萎、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要注意是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的表现。
7.母乳性黄疸:根据系母乳喂养儿且一般情况良好并排除其他病因。必要时暂停喂母乳2~3天血清胆红素有较明显下降。
8.实验室检查
(1)贫血、网状细胞升高可见于溶血性疾病及出血。
(2)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不能单以血型不合而确诊,应进一步检查证明婴儿红细胞被致敏: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阳性,并作释放试验以了解何种血型抗体,亦可检测婴儿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
(3)血涂片见球形红细胞除考虑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外,亦可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4)怀疑细菌性感染应作血、尿培养;宫内感染作血清抗体检测。
(5)结合胆红素升高要尽早鉴别是胆管闭锁(外科性)或异常代谢病等内科疾病。下列检查结果提示为胆管闭锁:动态观察血清胆红素持续不变或上升,十二指肠降部引流液无胆红素和胆酸,超声显像胆总管显示不清,胆囊较小或缺如,静脉注射99m 锝放射性核素积聚肝内,肠道无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