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椎管闭合不全

椎管闭合不全

  别名:脊柱裂

概述

脊柱裂的解剖基础是棘突及椎板的先天性缺损,分为囊性(显性)脊柱裂和隐性脊柱裂两种,以后者较多。囊性脊柱裂多发生于脊柱背面的中线部位,少数偏于一侧。脊柱裂可发生于脊柱各阶段,以腰骶段最常见。畸形可限于1个椎体,也可同时累及多个椎体。严重者腰骶椎椎板都裂开。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隐性脊柱裂是最常见的一种,系指在体表无椎管内容物膨出的脊柱裂。患儿在行脊柱X线平片检查时可发现此类畸形。大多数病例无明显症状,少数可伴有突出的神经症状。腰骶部是本病的好发部位。伴有明显症状者,需早期外科处理。严重者脊髓受到牵张,导致脊髓栓系综合征。

病因

主要是在胚胎期发育发生障碍所致,关键在于椎管闭合不全。支撑人体的脊柱是由26块脊椎骨连接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称为椎管。该管内包有脊膜、神经及脊髓等组织,如椎管先天性发有异常,则可椎管闭合不全,称为脊柱裂。此症多见于腰骶部,偶见于胸段,裂开处多在脊柱后面,少数可位于前方,正常人有20%~25%有脊拄裂,有的病人腰背部皮肤上有一撮长毛、血管痣或酒窝样凹陷,并可在该处摸到凹陷。脊柱裂病人大多无临床症状,偶在体检时才发现,此型称为“隐性脊柱裂”。

症状

1.囊性脊柱裂的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患者背部中线有囊性肿物,圆形或椭圆形,一般基底部较宽,个别呈狭小蒂状,膨出囊的基底部可触及骨缺损区域。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儿出生后,肿物随年龄而逐渐增大,患儿哭闹时,肿物可胀大变硬。压迫肿物时前囟张力增加。膨出囊表面皮肤可完全正常,或基底部皮肤正常而包块顶部逐渐变薄,有时仅为一薄层膜性结构所覆盖;少数患儿整个囊壁菲薄,表面伴发湿疹,或呈肉芽面,或已溃破形成脑脊液漏。创面感染后,迁延愈合可形成膨出囊表面不规则的瘢痕组织。
   (2)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双下肢瘫痪、变形(下肢长短、粗细不等,足形)及大小便失禁。单纯脊膜膨出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脊髓脊膜膨出和马尾神经脊膜膨出,因神经、脊髓与囊壁紧密粘连,造成的神经系统症状较多,尤其是发生在腰骶部者,下肢可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膨出囊也随之增大,症状也越加明显。膨出囊内疝出的脊髓、神经组织越多,临床症状就越重。囊性脊柱裂常合并其他畸形,如脑积水等。
   2.隐性脊柱裂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单纯隐性脊柱裂,不伴脊髓、神经粘连和发育异常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尔发现。当脊髓和神经根因发育异常及粘连,或受压迫和牵扯时,可出现神经症状,且随年龄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不同阶段脊柱裂,症状各异,主要为相应阶段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常见的腰骶部脊柱裂,主要表现为下肢力弱,腿及足变形,肌肉萎缩,严重时大小便失禁;个别患者诉腰痛或坐骨神经痛。多数患者夜晚尿失禁(遗尿),但白天尚能控制;病情较重时,白天亦难能控制小便。多数成年以后症状愈加明显。临床检查可见,双下肢深浅感觉均减退(尤以骶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明显),肌力明显转差,肌肉显著萎缩;肌张力可强可弱,跟腱反射减弱戡消失。两下肢可不等长、不等粗。一侧或双侧足畸形,可呈仰趾足、弓形足、足内翻或外翻等。严重者可有下肢常发凉、发绀,足底与臀部出现营养性溃疡。长期大小便失禁,会阴部可出现皮肤湿疹。脊柱裂可并发脊柱侧弯等畸形。腰背部局部皮肤毛发增多,色素沉着,中心区皮肤向内凹陷,或有窦道形成。隐性脊柱裂合并神经损害,出现较明显的神经症状者,诊断多无困难。对婴幼儿长期遗尿或成年人遗尿者,应首先考虑此病可能。

并发症

隐性骶骨脊柱裂的合并症是发育期导致脊髓拴系损其马尾神经。脊髓脊膜膨出病儿的手术生存率近来已达80~93%,损害部位越高,存活率越低,手术死亡病例的70%发生在术后头两年。死亡原因中,脑室炎占24~45%,脑积水及分流术并发症占19~30%,肺炎占22%,肾脏并发症占11%。
  
  

诊断

根据出生时脊柱背面中线部位有局部囊性包块并逐渐增大,诊断多不困难。应仔细检查神经系统,特别注意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尤其是骶神经分布区的感觉与括约肌功能,以了解其损害程度,并作为术后疗效比较的依据。另外,还应观察患儿头围、前囟张力大小和颅缝闭合情况,以判断是否并发有早期脑积水。包块透光试验可初步鉴别单纯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后者隐约可见囊内的内容物影像。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