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干眼病

干眼病

  别名:Xerophthalmias

概述

干眼(dry eye)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如在美国的调查显示,在65~84岁的人群中,有14.6%,即430万的人口患干眼,日本为17.0%,澳太利亚为10.3%,我国至今虽无明确的干眼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但基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和环境状态,其发病率可能较美国更高。
   在英文的文献中,关于干眼的名词有两个:keratoconjunctlvitis sicca (KCS)及dry eye,为了统一;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组讨论后将dry eye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作为同一概念,均称为干眼。而在我国关于干眼的名词有:干眼、干眼症、干眼病、结膜干燥症。干眼是一连续的过程,病情由轻到重连续发展,且轻中重度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来说,任何有症状或合并体征均应诊断为病理状态,如美国的一些地区对干眼的诊断标准为只要患者出现干眼的症状(不管有无体征)均可诊断。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现状,在进行此病的诊断时采用与我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诊断标准,为此应在名词上进行区别。作者建议我国目前可采用的名词及相应的标准为:干眼症:指患者具有干眼的症状但无干眼的各种体征的情况,尤其是无眼表的损害,无引起干眼的局部及全身性原因。这些症状可能为一过性,如偶尔看书或用电脑引起的眼不适,但只要经过休息或短暂应用人工泪液则恢复正常。干眼病:是指患者不仅具有干眼的症状及体征,且有引起干眼的局部或全身性原因。角结膜干燥症:为由于Sjogren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引起的眼表改变,为干眼病中的一种,此类诊断应放在干眼病中,干眼:是干眼症及干眼病的总称。

症状

干眼常见的症状为: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此外,Toda等的调查发现71. 3%的干眼患者有视疲劳的症状,表明视疲劳也是干眼常见的症状之一。客观检查的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干眼症状的发生率,如在美国上述调查中仅有2. 2%既有症状同时ST (Schirmer test)低下(≤5mm/5min),2.0%既有症状同时眼表虎红染色评分高(≥5)。

诊断

干眼的症状主要为眼不适及眼刺激症状,对遇有眼不适或眼刺激症状患者,临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诊断,此不仅可以正确诊断是否是干眼,同时也可帮助干眼的分类诊断,其简单的诊断步骤如下:第一步行BUT检查,如BUT时间正常则排除与泪膜相关的疾病,如BUT时间缩短,则考虑为泪膜不稳定,即可考虑干眼。对泪膜不稳定的患者进行第二步检查,即水液性泪液的生成及泪液分泌的检查,包括:泪河线高度、Schirmer试验、棉丝试验、荧光素清除试验、泪液功能指数及荧光素分光光度检测。如上述检查结果减少,则为ATD,则行第三步检查,刺激鼻腔后的反射性泪液分泌试验、血清自身抗体检查、虎红染色(>3分为阳性)及睑裂暴露区荧光素染色(中~重度染色为阳性)。如上述检查阳性,则为SS,如阴性,则为非SS-ATD。如水液性泪液生成及泪液分泌的检查结果正常,则进行睑板腺功能的检查,如发现腺体开口变形、阻塞,压迫睑板腺后无脂质分泌物排除或较多异常分泌物排除,则为睑板腺功能障碍,可初步诊断其为LTD或蒸发过强型干眼。还可对患者进行印迹细胞学、干眼仪、角膜地形图等检查,此对干眼的正确诊断、分级及疗效判断有很大帮助。

治疗

1.必嗽平(溴苄环己胺,bromhexine):有学者报道口服或局部应用必嗽平治疗SS,日服剂量为每次16mg,1天3次,连续服2~3个月,但疗效评价不一。
   2.匹罗卡品(pilocarpine)和新斯的明(neostigmine):泪液分泌受自主神经支配,而匹罗卡品和新斯的明为拟胆碱能药,可促进腺体分泌。早期有人应用低浓度匹罗卡品滴入口内,以刺激泪液产生;因副作用较大,目前在临床较少应用。
   3.促进泪腺分泌药物:动物实验发现动脉内注射某些有生物活性的肽类可刺激主泪腺的分泌。其作用直接通过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依赖机制,即增加主泪腺腺泡细胞内cAMP水平,以增加其活性和蛋白分泌。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内cAMP的降解而间接增加cAMP水平。近期的研究发现局部应用3.0mmol/L的3-异乙酸-1-甲基黄嘌呤(3-isobutyl-l-meth-ylxanthine,IBMX)(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或cGMP(环鸟苷酸)水平而刺激副泪腺的泪液分泌,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临床在干眼症患者应用4周后可明显降低患者泪液的渗透压。
   4.刺激粘蛋白分泌的药物:研究发现在结膜细胞表面存在一种P2Y2嘌呤能受体,与人类肺内的嘌呤能受体相似。在体和离体的实验表明,刺激结膜细胞表面此类嘌呤能受体可促进粘蛋白分泌及增加Cl- 在结膜细胞上皮的转运。此类药物正进行临床前期试验(如TheraTears,ATF)。
   5.抗炎和免疫抑制剂
   眼表面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是影响干眼病情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SS和非SS-KCS患者的泪腺、结膜活检标本内、泪液及眼表面印迹细胞学检查均发现有炎症细胞浸润(CD3阳性细胞)及炎症反应标志物(如IL-6、HLA-DR、ICAM-1)的表达,炎症反应与干眼的程度呈正相关,SS最为严重。因此,抗炎和免疫调节(免疫抑制)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干眼治疗的重要措施。其中关于环孢霉素A的研究最多。美国CsA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经局部滴用0.05%~0.1%CsA,1天2次,治疗6个月后,干眼症患者眼表面炎症标志物IL-6、CD11a及HLA-DR的表达明显降低,杯状细胞密度明显增加。
   除了CsA以外,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传统的抗炎及免疫抑制剂,其抗炎效果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充分肯定。在一些眼表炎症较明显的患者,应用较低浓度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对减轻症状有效。但是,长期应用可能出现激素性青光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等并发症,因而皮质类固醇激素只能短期应用。
   6.性激素治疗
   很早以前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干眼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紊乱可能是引起干眼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已有研究发现泪腺中有雄激素的受体,妇女绝经后体内血液循环内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均下降,而这些血清内的激素是局部分泌组织敏感性激素的前体。因此,已有研究通过补充雄激素来治疗干眼的报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