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鼻后孔闭锁

鼻后孔闭锁

  别名: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概述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ongenital atresia of posterior nares)系胚胎发育过程中鼻颊膜或颊咽膜遗留,后鼻孔被上皮栓块堵塞,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

病因

骨性的闭锁隔多由扭曲形骨片所构成;混合性者则既含骨片又有软骨。闭锁隔可厚达1~12mm不等。多数在2mm左右,但常为周边厚,中央薄。有时中央可见小孔,但患者仍觉鼻塞。先天性的膜性隔可菲薄如纸,但少见。闭锁隔(或膜)可分为4缘2面:下缘位于腭板上;上缘附着于蝶骨体下;外侧缘与蝶骨翼突内侧板和腭骨垂直板相接;内侧缘多在犁骨侧面;前谓鼻面;后为咽面。两面的黏膜分别与所在腔体的黏膜相延续。闭锁隔多呈偏转倾斜状:从横断面观,闭锁板的内侧缘与犁骨中部成锐角;从矢状面观,其下缘与腭板亦成锐角。故在其鼻面和咽面各有一楔形盲囊样腔隙,鼻面的位于外上,咽面的位于内下。此腔隙于术中须先加探明。
   1.先天性:有关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致畸学说较多,主要学说如下:
   (1)颊鼻膜未自行破裂:胚胎第6~7周时,颊鼻膜多自行吸收破裂,形成原始后鼻孔。若颊鼻膜有较厚的间质组织,未能被吸收,则可形成闭锁隔(或膜)。间质组织内有来自鼻中隔和腭突的细胞成分的掺入。视其掺入的量不同而闭锁隔的性质各异:掺入量小,闭锁隔可为膜性;若较大,则可形成混合性,甚至为厚实的骨性。
   (2)颊咽膜上端未溶解:胚胎第四周时颊咽膜溶解破裂,原口与前肠相通。因颊咽膜的上端在腭平面以上,若不溶解吸收则可发展为本病。
   (3)骨性后鼻孔异常发育:蝶骨体及其翼突内侧板、犁骨后缘及犁骨翼、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后鼻孔。若上述各骨过度增生,可形成既有软骨又有骨质的混合性闭锁,其中软骨部分可能来自腭骨。
   (4)鼻突和腭突异常发育:认为本病系因环绕颊鼻膜的鼻突和腭突区异常发育所致(Hengerer和Strome,1982)。
   (5)上皮栓块演化学说:认为予胚胎期后鼻孔出现后,其一侧或两侧为上皮栓块所堵塞,后者逐渐演化发展成为膜性或骨性闭锁。
   2.后天性:病因为后鼻孔附近曾患结核、梅毒、硬结病等,以及曾遭意外重伤或曾行腺样体手术,愈后瘢痕形成闭锁,故皆为膜性闭锁。闭锁膜的形状不如先天性者规则光滑,亦非仅局限于后鼻孔处。

症状

双侧后鼻孔闭锁者出生后即出现阵发性发绀,吮奶时呼吸困难,憋气促使患儿张口啼哭,借助换气使空气得以经口腔进入呼吸道,症状得以缓解。待呼吸转平静后患儿又企图经鼻呼吸,发绀呼吸困难重新出现。由于新生儿不会经口呼吸,故有窒息的危险。生后3~4周,患儿习惯用口呼吸,症状才有所好转。但患儿吮奶时不得不与张口呼吸交替进行。闭塞性鼻音随着年龄愈来愈明显,鼻内有涕但不易擤出。常有鼻前庭炎。单侧闭锁症状较轻,患侧鼻塞明显,鼻腔内常积有黏性分泌物。

诊断

凡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哭时症状减轻,吮奶有间断性,应考虑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可能。可用小号导尿管自前鼻孔试通入鼻咽部。如深入不到32mm即有障碍,则多有闭锁。也可用亚甲蓝滴入鼻腔,观察咽部是否着色。对较大儿童或成人可用后鼻镜或内镜检查闭锁情况。CT水平位扫描可明确诊断。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