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

  别名:胎盘早期剥离

概述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正常位置胎盘早期剥离,简称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如处理不及时,可威胁母儿生命。其发生率为0.46%~2.1%。但发病率的高低与分娩后是否仔细检查胎盘有关。围生儿死亡率为19%~87%。

病因

胎盘早剥的真正原因尚未阐明,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母体高血压或血管病变:半数以上的重型胎盘早期剥离病例与母体高血压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底蜕膜层的螺旋小动脉常发生急性粥样硬化,引起其远端的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而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形成血肿,导致胎盘自子宫壁剥离。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易发生胎盘早剥。
   2.仰卧位:妊娠晚期或临产后产妇取仰卧位,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子宫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导致蜕膜层静脉淤血或破裂,从而引起胎盘早剥。
   3.饮食因素与叶酸缺乏:一些研究提出严重的营养不良可能在胎盘早剥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曾有人报道较低体重指数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增加2.3倍。也有报道认为叶酸缺乏可导致胎盘早剥,而且有18%的病人在下欢妊娠时可重复发生胎盘早剥。
   4.机械性因素:腹部直接受撞击或摔倒等外伤、性交;行外倒转术矫正胎位时手法过于粗暴;脐带绕颈、绕体致脐带相对过短,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下降,过度牵拉脐带等均可能促使胎盘早剥。此外,双胎妊娠的第一个胎儿娩出过快,或羊水过多胎膜破裂时羊水骤然流出,子宫腔内压急剧下降,子宫突然收缩,也可使胎盘从子宫壁剥离而发生胎盘早剥。
   5.产次与复发:既往有胎盘早剥史,发生1次胎盘早剥,复发的可能性是10%~17%;发生2次胎盘早剥,复发的可能性是20%。国外亦有随着产次的增加,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呈几何数增加的报道。
   6.高危妊娠:高龄、多产、多胎、羊水过多、子宫畸形、子宫肿瘤、吸烟、饮酒等均易发生胎盘早剥。国外有报道,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中15%~25%归咎于吸烟,而且随着每天吸烟数量的增加,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性也增加。

症状

由于胎盘早剥的情况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亦有很太差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Sher将胎盘早剥分为3度。
   Ⅰ度:轻型以显性外出血为主,一般多见于分娩期。胎盘剥离面积小,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贫血程度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胎位、胎心音清楚,产后检查胎盘可见胎盘母体面上有凝血块及压迹。
   Ⅱ度:胎盘剥离面积达1/3左右,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痛的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成正比。无阴道流血或流血量不多,贫血程度与阴道流血量不相符。腹部检查见:子宫大于妊娠周数,宫底随胎盘后血肿增大而升高,胎盘附着处压痛明显,但胎盘位于后壁者则不明显。宫缩有间歇,胎位可扪及,胎儿存活。
   Ⅲ度:胎盘剥离面积超过1/2,临床表现较Ⅱ度重。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腹部检查见:触诊子宫硬如板状,子宫处于高张状态,因此胎位触诊不清,胎心率多有改变或已消失。若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属Ⅲa,有凝血功能障碍则属Ⅲb。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预防

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行外转胎位术纠正胎位时,动作应轻柔;在B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妊娠晚期或分娩期,鼓励孕妇做适量的活动,避免长时问仰卧;避免腹部外伤等均能对胎盘早剥的预防起到较好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对预测胎盘早剥发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据报道,与胎盘早剥的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的Glu298Asp基因的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维生素B12缺失或蛋氨酸Hcys的代谢紊乱;部分血栓形成因子的改变;AFP的异常增高;亚硝酸盐过氧化物的生成;血栓调节素的产生等,对上述物质变化的检测时胎盘早剥的预测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对叶酸、AFP、亚硝酸盐过氧化物的检测,因其简便易行,可能更适用于临床应用,在高危病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