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别名:慢性消化性溃疡及食管炎综合征

概述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癌变的发生率为1.3%,腺癌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0~50倍。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较高,为1%~2%(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近年来增长较快;我国近年来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但没有确切的统计资料。
   Barrett食管的治疗目的是控制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缓解症状、减少和治疗并发症、防止癌变。过去治疗Barrett食管以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为主,但效果欠佳或者存在多种并发症。随着近年内镜技术的发展,为Barrett食管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目前有关Barrett食管治疗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治疗Barrett食管提供参考依据。

病因

病因分先天性和继发性。
   1.先天性异常:食管是由前肠发育而来,前肠内衬柱状上皮在妊娠的前三周为扁平柱状上皮,第八周后变为纤毛柱状上皮,这种变化首先发生于食管中段,再向两端发展,出生前完成。这一过程受到干扰就可能出现BE。
   2.获得性异常: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因为胃食管反流造成食管下端黏膜.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变化,由耐酸的柱状上皮取代鳞状上皮,因此它是BE的后期表现。24小时PH检测显示BE患者的食管廓清能力下降及基础胃酸分泌增加导致食管接触酸的总时间延长,测压常显示LES低张,因此高酸和酸返流是BE形成的重要原因另有人观察到胃窦食管吻合术或胃全切空肠和食管吻合术后食管下端黏膜由柱状上皮覆盖,因此认为任何原因(酸、碱、胆汁、胰液等)只要能引起食管下端鳞状上皮损伤均能导致BE。BE的发生顺序是:(1)多种原因的食管反流;(2)食管呈现炎症和糜烂;(3)柱状上皮而不是鳞状上皮再生;(4)异常的被覆上皮累及食管下端。

症状

Barrett食管的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至88岁均有报道,年龄分布曲线呈双高峰,第一高峰在0~15岁,另一高峰在48~80岁,但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在男性多见,男女的比例为(3~4):1。
   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症状。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但其程度在Barrett食管较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相对为低,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部分病例可有贫血或上消化道出血,如已发生明显的食管下段狭窄,则表现有相应的梗阻症状,如有溃疡形成,则吞咽痛甚为明显。

并发症

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癌变等。BE是胃食管连接处发生腺癌的重要因素,癌变率为2.5~41%,平均10%。

诊断

诊断依据:
   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所伴发的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疼痛、上腹痛、出血、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哮喘等。
   Barrett食管的诊断必须依靠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齿状线上移或消失,环状、舌形或岛状橘红色黏膜。染色内镜可检查化生的柱状上皮,喷洒Lugol液后,正常鳞状上皮棕染,柱状上皮不染色。
   食管黏膜组织活检是确诊Barrett食管的金标准。早期诊断依赖内镜检查,有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和没有食管症状的消化不良患者都应进行全食管包括胃食管连接部的检查。

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过去治疗Barrett食管的主要方法,在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减少肠化生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1.抑酸剂
   常用的抑酸剂包括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2 receptor antagon,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制酸剂(Antiacid)较少用。是内科治疗的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通过强力抑酸减轻反流所致的食管下端炎症,减轻炎症诱导的恶变倾向。如奥美拉唑20~40mg,2/d,口服,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半年以上。
   2.促胃动力药: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效较长。如多潘立酮10~20mg,3~4/d,常与PPI合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如硫酸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药,可改善症状。
   4.NSAID可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但是否有确切的疗效尚无定论。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