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

  别名: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概述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肾功能不全,病理损伤主要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不伴或仅伴有轻微的原发性肾小球或肾血管损伤。

病因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约50%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和约60%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是药物引起的。肾脏易受内源性和/或外源性毒性物质的损害与其结构和功能有关。包括:
   1.肾血流量较大,约占心排出量的20%,故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到达肾脏的便较多。
   2.大多数物质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或代谢,使肾小管细胞内物质(毒物)的浓度高于血浓度。
   3.在肾髓质部,尿液浓缩,使该部位小管腔内物质(毒物)的浓度远超过肾小球滤出时或近端小管分泌时的浓度。
   4.远端肾小管的酸化作用,促进某些物质(毒物)在肾小管腔内结晶或沉淀;也促使某些非离子型的物质反弥散。当然,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很大,也易捕获某些物质在肾小球内或通过滤过膜滤出。

症状

1.急性间质性肾炎
   (1)全身过敏表现
   常见药疹、药物热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还可见关节痛或淋巴结肿大。但是,由非甾类抗炎药引起者全身过敏表现常不明显。
   (2)尿化验异常
   常出现无菌性白细胞尿(可伴白细胞管型,早期还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尿)、血尿及蛋白尿。蛋白尿多为轻度,但是,非甾类抗炎药引起肾小球微小病变病时,却可出现大量蛋白尿(>3.5g/d),乃至肾病综合征。
   (3)肾功能损害
   常出现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并常因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肾性糖尿、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
   2.慢性间质性肾炎
   本病多缓慢隐袭进展,常首先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夜尿多、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肾性糖尿,乃至Fanconi综合征;远端或近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均可出现肾小管酸中毒。而后,肾小球功能也受损,早期肌酐清除率下降,随之血清肌酐逐渐升高,直至进入尿毒症。患者尿常规变化轻微,仅有轻度蛋白尿,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随肾功能转坏,患者肾脏缩小(两肾缩小程度可不一致),出现肾性贫血及高血压。

诊断

1.急性间质性肾炎
   典型病例有:
   (1)近期用药史;
   (2)药物过敏表现;
   (3)尿检异常;
   (4)肾小管及小球功能损害。
   一般认为有上述表现中前两条,再加上后两条中任何一条,即可临床诊断本病。但是,非典型病例(尤其是由非甾类抗炎药致病者)常无第二条,必须依靠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
   2.慢性间质性肾炎
   据临床表现可高度疑诊,但是确诊仍常需病理检查。

治疗

重症病例宜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30~40mg,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共服2~3个月),能加快疾病缓解。很少需要并用细胞毒药物。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