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

  别名:脱肛

概述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主要为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经肛门向外移位脱出的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小儿、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小儿多为直肠黏膜脱垂,成年人及老年人则多为直肠全层脱出或并有部分乙状结肠脱出。

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肛管直肠脱垂是气血不足,中气下陷,小儿气血未旺,老年气血双亏,久病体弱,气虚不能收摄所致。脱肛者,乃虚寒下脱。其病,或因肠风痔漏,或久服寒凉,或努而下努,或因久痢衰竭,窘迫而脱,亦有产妇用力耗气,风寒侵袭而脱。
   1.全身和局部因素:现代医学认为,肛管直肠脱垂为综合因素所致,包括全身和局部两方面的因素,全身方面以神经的调节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小儿盆腔支持组织发育不够完善,骶尾骨弯曲尚未形成,直肠与肛管几乎成垂直状态,并且活动比较大。再加上小儿常常容易发生慢性腹泻、百日咳、营养不良等疾患,使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以及直肠周围支持组织松弛而致脱垂。因此小儿多见于黏膜脱垂。
   (2)直肠前凹陷腹膜反折过低,当腹压增加时,肠襻直接压迫直肠前壁,将直肠向下推出。多见于直肠全层脱出。
   (3)支持直肠的组织较弱,主要是肛提肌和骨盆底部的肌肉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性损伤、萎缩以及神经营养不良而松弛,不能支持直肠固定于正常位置。
   (4)长期便秘、腹泻、排尿困难及久咳者,使腹内压持续增高而向下推压直肠。
   (5)肛门直肠损伤,或括约肌松弛无力,失去对直肠的支持作用。
   (6)多次分娩,使骨盆底部肌肉及直肠支持组织松弛无力。
   (7)结肠系膜过长,乙状结肠活动度过大。
   (8)全身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组织被过度消耗,骨盆底组织空虚,失去了对直肠周围的支持作用。因此久病体弱者容易发生脱肛。
   2.遗传和环境因素。

症状

1.脱出:柔软肿物自肛门脱出,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初期大便时肛门内有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肛内;但随着病程延长,部分乙状结肠及腹腔内容物也随之脱出,自行复位困难,须用手托助或卧床休息后,方可还纳复位。
   2.肛门部湿瘁随着病情的加重,不仅在排便时有胂物自肛门内脱出,而且在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引起下端负重等)情况下,均可出现脱出现象时,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经常有少量黏液自肛门流出,污染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肛门部湿痒感,重者可出现肛门湿疹。
   3.出血:由于直肠经常外翻脱出,受外界摩擦刺激,直肠黏膜充血、发炎、糜烂,大便干燥时,或手纸擦拭时可有少量出血。
   4.疼痛:当肛门直肠脱出后,复位比较困难时,患者肛门部常有坠痛感,当发生嵌顿时,则疼痛剧烈。
   5.其他症状:全层直肠脱垂的患者,肛门部有下坠和肿胀感,便意频繁,常常表现为里急后重。此外,若伴有乙状结肠及腹内脏器脱出者,则可出现下腹部酸痛,尿频、腹泻等症状。

诊断

直肠脱垂诊断标准:一型。不完全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及直肠全层脱垂。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二型可分三度: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叠。即隐性直肠脱垂,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脱垂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Ⅲ度为直肠和部分己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