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别名:红细胞发育不全

概述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PRCA)是指因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种贫血。1922年Kaznelson首先将此病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分出,此后这种病渐渐受到广泛的注意。它和自身免疫和胸腺肿瘤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把这种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的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的又叫做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慢性获得性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并常合并胸腺瘤。1939年Opsahl首先发现这种合并症,自此屡有报道。据统计约20%~50%的病例合并胸腺瘤,这可能与病因和发病有关。

病因

本病由于胸腺瘤、病毒、感染、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及药物等所诱发,有些病例原因不明。发病多与免疫有关。本病某些病例合并胸腺瘤,提示免疫作用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T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由胸腺素作用分化而成,与细胞免疫有关。胸腺增生不良时与免疫缺陷病有关,胸腺过度增生或胸腺瘤常被偶然发现,且常无症状。但有些胸腺瘤又合并重症肌无力,低γ-球蛋白血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发现提示纯红再障可能由于其对红系细胞的免疫排斥所致。临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本病有效,也支持这种论点。近年更在患者的血清蛋白IgG组分中发现红细胞生成的抑制因子,此因子可作用于原始红细胞BFU-E、CFU-E,少数病例作用于红细胞生成素(EPO)。用电镜证实抑制因子附在原始红细胞膜上。患者的IgG抑制其BFU-E及CFU-E的发育,但不抑制其CFU-GM的发育。将羊抗人γ-球蛋白与患者血清相作用,则去除了血清中的EPO及IgG,再将此血清煮沸使IgG变性,此时EPO活性明显增加。将患者IgG给小鼠,可使小鼠发生严重贫血,但其EPO并不增加。这些试验表明患者的血清有EPO抗体。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和B-CLL)有时合并纯红再障,此时Tr细胞有直接抑制CFU-E发育的作用。有些合并有胸腺瘤的纯红再障的血清在体外并不抑制红细胞生成,但去除骨髓的T细胞后红系祖细胞的集落增加,表明患者的T细胞有抑制作用。有些患者NK细胞增加,有抑制BFU-E、CFU-E的作用。此外有人发现胸腺的辅助T细胞二亚群(Th2)比例升高,病情恢复后Thl、Th2比值恢复正常,提示Th2细胞对发病有一定作用。
   药物引起纯红再障,可能是由于药物直接抑制骨髓红系细胞DNA的合成,但由二苯乙丙酰脲(diphenylhydantoin)引起的纯红再障患者,其血清的IgG有抑制正常及患者骨髓CFU-E及BFU-E的作用。有些药物使患者的免疫复合物增加而抑制造血,有些患者的祖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本身有缺陷。

症状

贫血是本病患者唯一的症状和体征。如合并胸腺瘤,其瘤体也较小,不易从物理检查时查知。一般不合并先天异常。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骨髓中红系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在计数500个有核细胞时看不到,但粒系和巨核系细胞不减少。各种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
   患者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增加,铁动力学研究血浆59Fe的清除时间显著延长,铁利用率降低,与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减少的发现是一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多数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正常,但有些患者γ-球蛋白增高或降低。血清中有多种抗体,如冷凝集素、温凝集素、冷溶血素、嗜异性抗体、抗核抗体、红斑狼疮因子等。

诊断

1.临床有贫血症状;无出血或发热;无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分类正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无异常,无病态造血现象。
   (2)MCV、MCH和MCHC正常。
   (3)骨髓象:红系统显著减少,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原粒及早幼粒不多。个别患者巨核细胞增多。脂肪细胞不增多。
   (4)Ham和Coombs试验阴性,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增加。

治疗

1.首选药物为皮质激素,它可使某些患者获得缓解。如用泼尼松,每日40~60mg;雄激素也对某些患者有效。治疗须持续较长时间,如数月至半年。
   2.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菌素A(CsA)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参见再障的治疗。
   3.红细胞生成素对本病效果不甚理想。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