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
别名:夜遗尿症概述
遗尿症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小儿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遗尿频率≥1~3次/月。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
大部分遗尿症患者长大后可以自愈。据统计,遗尿者在5岁时发病率为15.0%~20.0%,7岁时发病率为10.0%,虽然每年以15.0%的比例自然消失,但仍有1.0%~2.0%患儿其症状持续到成人。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单纯性和复杂性。自幼遗尿并持续存在者,且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表现为除了遗尿,白天常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单纯性是指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是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下泌尿系统症状,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病症。儿童最常见的仍为原发性单纯性遗尿症。
病因
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有下列几种:
1.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2.睡眠过深: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半醒不醒,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
3.心理因素:本病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且遗尿常在精神刺激后开始或恶化,如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黑夜恐惧受惊等,而且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
4.遗传因素: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而且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
5.教育训练因素:因父母排尿习惯训练不良,教育不当,未能养成正常排尿习惯,或儿童生活不规律,白天体能活动过度或功课负担过重,均可造成夜间不能适时排尿而出现遗尿。
继发性遗尿多见于器质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尿崩症、癫痫发作、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病变等。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有关。多见于成人。
不过,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症状
遗尿症发生在各年龄阶段。大约2/3的夜间遗尿患者是在夜间最初1/3~1/2时间段内发生,次数不一,可每晚1次,或数晚1次,一晚数次者少见。部分遗尿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多数患者为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少数患者伴有白天尿频、尿急,严重者有急迫性尿失禁。
成人中的遗尿症一般都来自器质性因素,如疾病、伤残、药物不良反应、衰老等。
诊断
原发性遗尿症的诊断原则主要是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
1.原发性遗尿症诊断标准为:
(1)年龄在5岁或5岁以上;
(2)5岁儿童每月至少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1次遗尿;
(3)排除有明显原因引起的遗尿。
询问病史时,注意遗尿是否从婴儿时期开始,如果是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则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统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源性膀胱。应进行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2.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主要目的是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和糖尿病等。血抗利尿激素水平的检查可以了解有无分泌不足疾病。
3.X线检查:脊柱X线片了解有无各种畸形,如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膀胱出口梗阻。
4.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无抑制性收缩。
在诊断功能性遗尿时,必须排除各种躯体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和畸形(尿道口狭窄,尿道下裂)、隐性脊柱裂、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等。
治疗
药物治疗有助于控制遗尿症状,但复发率高,通常不能治愈,因此推荐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以提高其有效率,减少复发。
1.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多数遗尿儿童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高峰缺乏,导致夜尿产生相对增多,超过膀胱容量,从而引起遗尿。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弥凝片(醋酸去氨加压素片,desmopressin,DDAVP)除有抗利尿作用外,还有改善睡眠障碍、促进觉醒的作用。抗利尿激素能够浓缩尿液,从而减少尿液量和血管内压力,使膀胱颈下降,逼尿肌收缩减少,遗尿症得到改善。首量为200μg,睡前服用,若疗效不显著可增至400μg。连续服用3个月后停用至少1周,以便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有效率70%~90%。该治疗方法短期内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须限水以防水中毒、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人工合成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增加了抗利尿作用,适用于夜间抗利尿激素不足、夜尿多遗尿症患者。用法:1~4μg皮下注射或鼻内给药10~20μg,大多数患者具有12~24小时的抗利尿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鼻部刺激、鼻出血,偶有低钠血症及水中毒等症状。
2.抗胆碱能药物:部分遗尿患儿有功能性膀胱小容量和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解除膀胱平滑肌痉挛,松弛逼尿肌,减少其收缩频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是合并有不稳定膀胱的遗尿症的首选药物。奥昔布宁,15mg/d,连续用药1个月,其有效率为88.2%。托特罗定(tolterodine)25mg/次,一日2次,药效与奥昔布宁相同,但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要低。托特罗定治疗80%完全有效、17%部分有效,特别是对奥昔布宁依从性差的患儿。
3.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为中枢兴奋剂,作用机制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床排尿。
丙咪嗪用法:4~7岁患儿每天12.5mg,8~11岁25mg,11岁以上37.5mg,晚饭后服用,产生效果后再持续服药2~3个月;然后逐渐减量,用同样的剂量每2天睡前服药一次,持续一个半月。再以每3天服药一次,持续一个半月,若无复发停药。总疗程6个月。丙咪嗪的远期成功率约25%,与遗尿的每年自我缓解率接近。
丙咪嗪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4.其他药物
(1)甲氯芬酯:为中枢兴奋剂,可兴奋,有利于唤醒。近年的研究认为,其有促进脑代谢、改善记忆的作用。用法:每次10mg,每天2~3次。
(2)麻黄碱: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12.5~25mg,每天睡觉前一次口服。
目前主张联合用药治疗遗尿症。Lee等联用DDAVP与奥昔布宁治疗遗尿症患儿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比单用DDAVP组及单用丙咪嗪组起效快,疗效最好,而且优于单独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