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帕金森障碍

帕金森障碍

  别名:震颤麻痹

概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或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首先由英国医生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报道,1960年,科学家在实验动物中偶然发现利血平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一系列症状,受这一事实的启发,他们对震颤麻痹死亡之病例的脑组织进行了单胺类物质的测定,才了解到这种病人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较正常人为低。从此,该病的研究大大加速。目前,已知黑质和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为其主要特征。

病因

1.已查明本病的主要病变是黑质变性,但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至今不明;
   2.感染、中毒、创伤、肿瘤、药物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的帕金森病;
   3.遗传变性和多系统变性等亦可产生与帕金森病类似的症状和病理改变。

症状

1.震颤:为静止性、姿势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后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早期随意运动时震颤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手部可形成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
   2.肌强直因:患肢肌张力增高,关节被动运动时,可感到均匀的阻力,称为“铅管样强直”;若合并有震颤则似齿轮样转动,称为“齿轮样强直”。躯干、颈面部肌肉均可受累,病人出现特殊姿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之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手足姿势特殊,指间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
   3.运动障碍:平衡反射、姿势反射和翻正反射等障碍以及肌强直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运动缓慢和减少,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出现“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步态障碍甚为突出,首先下肢拖曳,然后步伐变慢变小,起步困难,一旦迈步则向前冲,且越走越快,出现慌张步态(festination)。
   4.其他: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脂腺分泌增加,且出汗仅限于震颤一侧。食管、胃以及小肠的运动障碍导致吞咽困难和食管反流,病人可有顽固性便秘。精神异常可表现为忧郁、多疑、智能低下及痴呆等。有时病人也有语言障碍。少数病人可有动眼危象。

诊断

帕金森病特别是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至少具备四个典型症状和体征(静止性震颤、少动、强直和位置性反射障碍)中的二个。
   2.是否存在不支持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例如锥体束征、失用性步态障碍、小脑症状、意向性震颤、凝视麻痹、严重的自主物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的痴呆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状等。
   3.脑脊液中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减少。

治疗

1.多巴胺替代疗法:此类药主要是补充多巴胺的不足,使乙酰胆碱-多巴胺系统重新获得平衡,而改善症状。多巴胺本身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故选用其能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前体-左旋多巴,或者应用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
   (1)左旋多巴(Levodopa):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经多巴胺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开始应用时,125mg/次,每日3次,在一周内渐增至250mg/次,每日4次,以后每日递增125mg,直至治疗量达3~69/d。不良反应有食欲差、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心律不齐。服药期间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麻黄碱同时应用,与维生素B或氯丙嗪合用将降低疗效。
   (2)卡比多巴(Carbidopa,又称α-甲基多巴肼):外周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本身不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从而使低剂量的左旋多巴即可产生有效的多巴胺脑内浓度,并降低外周多巴胺的副作用。主要与左旋多巴合用(信尼麦Sinemet,卡比多巴:左旋多巴=1:4或者1:10)治疗帕金森病。有10/100、25/250和25/100三种片剂,分别含左旋多巴100mg、250mg和100mg,以及卡比多巴10mg、25mg和25mg。开始时用信尼麦10/100半片,每日3次,以后每隔数日增加一片,直至最适剂量为止。苄丝肼(beriserazide)也是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合用(美多巴Madopar,苄丝肼:左旋多巴=1:4)治疗帕金森病,美多巴的用法与信尼麦类似。强直、呕吐、恶心、厌食、失眠、肌痉挛、异常动作为其不良反应。妊娠期间避免使用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产生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等副作用,“开”是指多动,“关”是指本病三主征中的不动,出现开关现象的病人可于原来不动状态中突然变为多动,或于多动中突然变为不动。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多巴胺受体状况的改变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多巴胺受体一方面神经超敏,另一方面又失敏。超敏很可能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2)亚型增多,失敏可能是突触前多巴胺受体(D3)亚型丧失,失去反馈调控功能,不能调节多巴胺的适度释放。目前对这类患者的有效药物是巴胺受体激动剂麦角碱类衍生物。其中溴隐亭较常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左旋多巴。溴隐亭作用时程较长,减少开关现象出现机会;它能有效地直接兴奋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而不涉及突触前多巴胺受体功能;溴隐亭是伴有部分阻滞作用的混合型激动剂,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与阻滞剂的双重特性,这种混合型作用可能有助于阻滞多巴胺受体出现低敏反应。
   2.抗胆碱能药物:此类药物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应提升多巴胺的效应。常用的有:
   (1)安坦(Artane):2mg,每日3次,可酌情适量增加;
   (2)开马君(Kethadrin):5~10mg,每日3次;
   (3)东莨菪碱(Scopolamine)0.2mg,每日3~4次;
   (4)苯甲托品(Benytropine)2~4mg,每日1~3次。
   苯甲托品通过阻滞纹状体突触对多巴胺的重摄取而起作用,治疗强直的疗效比震颤好,运动不能的疗效最差。此类药有头昏、眩晕、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口干、恶心和精神症状等副作用。老年人偶有尿潴留。青光眼和重症肌无力病人忌用。
   3.溴隐亭(Bromocriptine):激动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其疗效比左旋多巴差,但可用于对左旋多巴失效者。现多与左旋多巴或复方多巴合用,作为它们的加强剂。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产生幻觉。开始时每日0.625mg,缓慢增加,但每日量不超过30mg。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眩晕、疲倦。肝功能障碍时慎用,禁用于麦角碱过敏者。
   各种药物治疗虽然能使病人的症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程度好转,皆不能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长期服用药物均存在疗效减退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的问题。另外约15%病人药物治疗无效。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