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

  别名: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病

概述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OMIM 261600)是一种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所需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所导致的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随人种和民族不同而异,我国PKU的发病率约为6.43/10万。

病因

1.绝大多数病例是肝细胞先天性PAH酶缺乏所致的经典型PKU,PAH基因突变使酶蛋白合成不足或蛋白稳定性降从而降低酶活性,抑制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故苯丙氨酸在血、脑脊液、各种组织和尿液中浓度显著增高。这种高浓度的苯丙氨酸竞争性地阻抑脑细胞代谢所必需的酪氨酸、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等通过细胞质膜,使脑细胞不能正常合成神经递质;高浓度的Phe还抑制多核糖体的聚合,干扰脑组织中蛋白的合成和髓鞘的形成。由于酪氨酸来源减少,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的合成也不足。苯丙氨酸的大量累积还可使其转氨基作用增强,产生大量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和羟基苯乙酸等旁路代谢产物并自尿中排出。
   2.非经典型PKU仅占1%~3%,是由于GTP-CH、6-PTS、PCD或DHPR等酶缺乏使苯丙氨酸合成原料辅酶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所致,BH4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氨基酸在羟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不仅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而且造成多巴胺、5-羟色胺等重要的神经递质缺乏,加重神经系统的功能损伤。

症状

患儿出生时都正常,通常在3~6个月时出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其临床特征表现为:
   1.神经系统:在婴儿期逐渐出现智能发育迟缓,以认知发育障碍为主,半数以上病例IQ<35,仅5%患儿IQ>68;出现多动、行为异常等,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约1/4未经治疗的患儿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癫痫;BH4缺乏型PKU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较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和惊厥,智能落后明显;
   2.外貌:患儿在出生数月后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3.其他:婴儿期常有呕吐、皮疹等表现,年长后消失;
   4.患儿尿液和汗液因含有大量苯乙酸而有鼠尿臭味。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治疗

1.由于苯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缺乏时亦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故仍应按30~50mg/(kg·d)适量供给,以能维持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在0.12~0.6mmol/L(2~10mg/dl)为宜。
   2.非经典型PKU患儿应依据酶缺陷情况予以不同治疗:DHPR和PCD缺陷者应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口服L-DOPA 30~50mg/(kg·d)和5-羟色胺酸3~8mg/kg,不需服用BH4;6-PTS和GTP-CH缺陷患儿则除用L-DOPA和5-羟色胺酸外,尚需口服BH4 2~5mg/(kg·d),但不需辅以低苯丙氨酸饮食。

预防

1.通过筛查、早期诊断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步骤,采用限制苯丙氨酸摄入为主的饮食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智力损害。低苯丙氨酸奶粉治疗时间至少6年,有条件者适当延长。饮食控制至少需要维持到青春期以后,甚至终生治疗。方案因人及其年龄而异,同时应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2.PKU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我国人群中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1/65。患者的双亲表型多为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的肯定携带者。基因携带者(杂合子)之间婚配,其后代有1/4为患者,1/2为携带者。近亲婚配时子代中发病风险可明显增高,应严格避免。
   3.患者(纯合子)的子女是否发病取决于其配偶的基因型,如配偶为正常纯合子,则子女均为表型正常的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如配偶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子,则子女有50%的再发风险率;如配偶为PKU患者,则子女全部发病。
   4.女性患者妊娠时,在没有控制其血苯丙氨酸高水平的情况下,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流产、胎儿智力发育异常、畸形(如小头畸形、心脏畸形等),若在妊娠前和妊娠期间通过饮食疗法维持血苯丙氨酸在低水平(建议低于360mmol/L),可避免此类“母源性PKU”的发生。
   5.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孕妇应采用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蝶呤含量等方法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