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别名:Gordon综合征

概述

1986年Gordon最先描述了一种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以高血钾、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高血压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疾病,与此同时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水平正常或者偏低,肾上腺功能则正常,因此被归为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Ⅱ型(pseudohypoaldosteronism typeⅡ,PHAⅡ),又称Gordon综合征。但对于PHA的分类目前仍有争议,理由是血浆醛同酮水平变异相当大,且基本接近正常,而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非常有效。

病因

Gordon综合征基本上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但也偶见散发病例,关键性表现为高血压和高血钾。Gordon综合征的这些异常可被噻嗪类利尿剂所纠正,而噻嗪类利尿剂有明确的抑制远端肾单位重吸收钠的作用,提示存在肾脏调节电解质平衡功能的异常。不同患病家系的基因分析将Gordon综合征的病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q31-42、17p11-q21和12 p13,并由此将Gorcon综合征分为三个亚型,依次为PHA2A、PHA2B、PHA2C。PHA2A的病变基因尚未明确,目前只将其定位在12号染色体靠近端粒的一段2分摩(centimorgan)的区域。PHA2B和PHA2C分别是由于WNK(with no lysine kinase)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的两个成员WNK4和WNK1的基因突变。WNK1和WNK4有16%的同源性,前者表达于远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DCT)、皮质集合管(cortical collecting duct,CCD)和髓质集合管上皮的胞浆内,后者则表达于CCD的胞浆及细胞连接,在DCT只表达在紧密连接。它们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并不清楚,但由于Gordon综合征在临床上呈现Gitelman综合征(Na-Cl共转运子失功性突变)的相反的特征,强烈提示WNK4和WNK1的突变可能影响了它们对Na-Cl共转运子(Na+-Cl--cotransporter,NCCT)的调节作用。

症状

Gordon综合征发病于青少年,临床上呈潴盐性表现,包括高血压和高血钾,平均血钾水平可达6.2mmol/L,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与此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则正常。血浆肾素活性受抑,醛固酮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此外还有碳酸氢根水平降低、血氯轻度升高,分别在17.5mmol/L和112mmol/L上下。尿钙排出增加,骨密度往往偏低,均与Gitelman综合征恰恰相反,但血镁水平一般在正常范围。由于长期的酸中毒影响生长发育,患者往往身材矮小。家系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外显性较高,但未累及的家庭成员则不具这些异常。

治疗

可用氢氯噻嗪每日12.5~25mg口服,或氯噻嗪每日500mg口服,能够有效纠正高容量状态和电解质紊乱,并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