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颈面放线菌病

颈面放线菌病

  别名:颌面部放线菌病

概述

放线菌(actinomyces)并非真菌,而是所谓高级“细菌”,但具有真菌和深部真菌病的某些特点,如在组织中有分支菌丝,在组织和培养基中可形成广泛的菌丝网等,故至今仍按传统习惯,将其列入真菌中。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类中的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发性脓肿和瘘道形成、脓液中可见硫黄色颗粒为主要特点。根据发病部位,本病可分为颈面部放线菌病,胸部放线菌病和腹部放线菌病等3种类型。其中颈面部放线菌病与耳鼻咽喉关系密切。

病因

放线菌又称纤毛菌,其中以以色列放线菌(actinomyces israellii)最多见,为口腔黏膜的正常寄生菌,厌氧,存在于龋齿周围的牙龈和扁桃体窝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放线菌侵入破损的黏膜或经呼吸、吞咽而引起相关组织器官的感染。

症状

颈面部放线菌病(cervicofacial actinomycosis)常侵犯颌部和面下部,又有“颌肿病”(lumps jaw)之称,病原菌从龋齿、拔牙创口,或由扁桃体窝侵入黏膜下层,向周围组织扩散,引起下颌角上方或后方皮肤肿胀,并延及面下部,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肿块,局部皮肤呈深红或紫红色,质硬。继之,生成多发性脓肿和瘘道,内有黄色脓液,并夹杂米粒大小之硫黄色颗粒。如无细菌混合感染,一般无剧烈疼痛及全身症状。重者,病损向上扩散,累及鼻窦、鼻咽、眼眶,可引起致命性颅内并发症。偶可侵犯喉部。

诊断

1.硫黄色颗粒为本病之特征。无此颗粒者,亦不能排除本病。
   2.实验室检查包括:
   (1)直接镜检:可见中心不透明、外围有很多密集的、呈放射状排列的分支菌丝,菌丝末端较粗,呈杵状。
   (2)培养:在厌氧环境中培养。按培养结果可区分不同的菌种。
   (3)组织学检查:HE染色的切片可找到特殊的颗粒。

治疗

1.抗生素:本病对青霉素和磺胺敏感。同时注意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
   2.碘化钾或碘化钠内服,开始为1.5~2.0g/d,以后逐渐增加剂量至8.0g/d,可促进肿块吸收。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