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鼻孢子菌病

鼻孢子菌病

  别名:Rhinosporidiosis

概述


   鼻孢子菌病(thinosporidiosis)是由希伯鼻孢子菌(thinosporidium seeberi)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质脆而表面有白点的息肉样损害为特征。病变主要侵犯鼻腔,咽部,特别是悬雍垂,眼结膜,泪囊等处的黏膜,皮肤及外阴较少见,偶有气管,支气管受累的报告。在罕见病例,亦可播散至肝、脾、肺、肾、肌肉和脑部。本病由Seeberi于1900年在阿根廷首先报告,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蔓延至世界各地,美国和南美均有报告。我国南方曾报告个别案例。
  
  

病因

希伯孢子菌易在组织中发现。传播方式不明。由于未发现家庭成员间的传播,故推测,飞沫传染和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不大。
   本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男性多发。潜水工作者和河底泥沙接触者易患本病,也有在公共沭浴场所受感染者。鱼和昆虫类可为自然带菌者。外伤可能为其诱因。

症状

息肉状新生物通常首先发生于鼻腔前段,可位于鼻中隔、下鼻甲或鼻前庭。发生予黏膜者,开始无蒂,以后基底部收缩,逐渐出现根蒂。新生物长大后,可充满鼻腔,并向前从前鼻孔脱出,悬垂于上唇外,向后从后鼻孔坠落于鼻咽部,甚至达口咽部。新生物富有血管,故呈粉红或紫红色,质脆,表面呈结节状。仔细观察,肉眼下可见表面有多数细小的白色斑点,为孢子囊,是其特点。新生物长大,堵塞于咽喉部,可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
   患者早期有鼻塞、鼻痒、流大量黏液性鼻涕,如无外伤,一般不易出血。重者,鼻中隔、鼻腔外侧壁和鼻腔底部可出现溃疡、坏死。鼻窦特别是上颌窦可同时受侵犯。

诊断

组织学检查可见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不同成熟阶段的孢子囊密布于组织内。孢子囊呈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境界分明,内有空泡状胞浆和小泡状的核。孢子囊早期直径约6~10μm,成熟后可达200~350μm,内含大量孢子,囊壁破裂后,孢子散落于淋巴间隙,或进入黏膜下层和上皮层,病变进一步扩散。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