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肿瘤
别名:输卵管恶性肿瘤概述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发生于输卵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多发生于绝经期后。5年生存率约为5%~40%。
病因
其病因迄今尚不清楚。
1.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发病率远低于子宫内膜癌,可能与输卵管上皮对性激素敏感性远低于子宫内膜及其他苗勒组织有关。
2.慢性输卵管炎:研究发现约50%患者有不育史。单侧输卵管癌患者的对侧输卵管常有炎症性改变。
3.少生、不孕等因素和卵巢癌的病因相似。
症状
典型为三联征,即阴道排液、腹痛、盆腔肿块。输卵管癌早期无症状或因病状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
1.异常不规则阴道出血:约50%以上。
2.阴道排液:是输卵管癌最常见症状,为63.5%~71%,排出液体多数为浆液性,淡黄色,有时稍带血性,个别呈恶臭。10%呈陈发性排液。
3.腹痛:大约50%患者出现患侧腹痛,开始为下腹持续隐痛,而且逐渐加重,发展为间歇性痉挛性绞痛,排液后可缓解。
4.盆腔肿块:一般在疾病晚期,癌肿超出患侧输卵管侵犯周围脏器形成癌瘤团块。
5.不孕:1/3~1/2输卵管癌患者有原发或继发不孕史。
6.腹水:腹水发生率约占10%,多发生在晚期病例。
7.输卵管癌的临床分期(表1)
FIGO分期 | TNM分类 | |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 Tx | |
无原发肿瘤证据 | T0 | |
0 | 无原发肿瘤证据 | Tis |
Ⅰ | 肿瘤局限于输卵管 | T1 |
Ⅰa | 肿瘤局限于一侧输卵管,浆膜表面无穿破,无腹水 | T1a |
Ⅰb | 肿瘤局限于双侧输卵管,浆膜表面无穿破,无腹水 | T1ab |
Ⅰc | 肿瘤局限于单或双侧输卵管,但已达到或穿破浆膜表面,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有恶性细胞 | T1c |
Ⅱ | 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并有盆腔内扩散 | T2 |
Ⅱa | 扩散和/或转移到子宫和/或卵巢 | T2c |
Ⅱb | 扩散到其他盆腔脏器 | T2b |
Ⅱc | Ⅱa或Ⅱb,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有恶性细胞 | T2c |
Ⅲ | 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并有盆腔以外腹膜种植和/或区域淋巴结阳性 | T3和/或N1 |
Ⅲa | 显微镜下见盆腔外腹膜转移 | T3a |
Ⅲb | 肉眼见盆腔外腹膜转移,转移灶最大径线≤2cm | T3b |
Ⅲc | 腹膜转移最大直径>2cm和/或区域淋巴结阳性 | T3b和/或N1 |
Ⅳ | 腹腔外远处转移(腹膜转移除外) | M1 |
诊断
1.输卵管癌“三联症”:特别是围绝经期妇女,具备1个或1个以上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输卵管癌的发生。
2.阴道脱落细胞检查:40%可查到腺癌细胞。
3.诊断性刮宫:分段诊刮,刮出组织送病检。
4.宫腔镜检查:可排除宫腔病变,可经输卵管开口行输卵管黏膜吸液涂片查脱落细胞。
5.B超或CT:确定肿块部位,大小性质及与周周组织的关系,注意原发性输卵管癌要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积水,子宫黏膜下肌瘤相鉴别。
6.部分患者CA125测定值可显著升高。
7.病理学诊断标准:
(1)肿瘤来源于输卵管内膜;
(2)组织学类型基于输卵管黏膜上皮;
(3)可见由良性上皮向恶性上皮转变的移行区;
(4)卵巢和子宫内膜可以正常,也可以有肿瘤,但肿瘤体积必须小于输卵管肿瘤。
治疗
1.化疗:用于术前的先期化疗和(或)术后的辅助治疗,多采用以铂类,紫杉类的化疗药物,临床疗效研究资料显示。铂类紫杉类联合化疗方案优于烷化剂和铂类的联合。
2.激素治疗:输卵管癌组织存在孕激素受体,对正常卵巢激素有反应,若肿瘤组织孕激素受体测定阳性,使用孕酮治疗可获长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