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耳肿瘤

耳肿瘤

  别名:耳癌

概述

1.外耳恶性肿瘤
   外耳恶性肿瘤以低度恶性的腺样囊性癌常见,腺癌和恶性耵聍腺瘤均少见。
   2.中耳癌(carcinoma of middle ear)占全身癌的0.06%,占耳部肿瘤的1.5%。中耳癌以鳞状上皮癌最多见,40~60岁为好发年龄。性别与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3.鼓室体瘤(tympanic body tunor)是局限于鼓室内的起源于鼓室的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s nerve)及迷走神经耳支(Arnold's nerve)的化学感受器瘤,起源于副神经节,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

病因

中耳癌的病因
   约80%的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中耳炎的病程一般在10年以上,故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另外与电离辐射等理化刺激因素也有关,中耳乳头状瘤亦可发生癌变。外耳道癌可以侵犯至中耳乳突腔,临床上常常无法分辨原发部位。

症状

1.外耳良性肿瘤
   (1)外耳道乳头状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extemal canal)好发于男性,是反复挖耳造成的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早期症状为挖耳时易出血,当肿瘤充满外耳道时有阻塞感或听力减退。耳道有多发或单发、带蒂或无蒂、大小不等棕褐色桑葚样肿物,触之较硬。血供差时可部分自行脱落。
   (2)耳廓和外耳道血管瘤
   主要位于耳廓,少见于耳道,位于耳道可引起阻塞感、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痛。常见有三种:以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系毛细血管网组成,扁平,色如红葡萄酒,或似蜘蛛痣状,皮温高。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含血内皮腔隆起肿物,毛细血管排列紊乱。又名草莓瘤,表面呈结节状,微红或紫红色,有搏动。
   蔓状血管瘤(arterial racemosum hemangioma):使耳廓变形增大,局部温度高,有搏动,可延及头皮。
   (3)耵聍腺瘤
   耵聍腺瘤(ceruminoma)好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后下部的耵聍腺分布区,常见的为腺瘤和混合瘤。耵聍腺瘤发病缓慢,肿瘤较大时阻塞外耳道,可引起听力障碍。
   耳部检查见外耳道后下方局限性的隆起,约为黄豆大小,表面皮肤正常,无压痛,质韧。X线检查外耳道骨质无破坏。
   (4)外耳道骨瘤
   外耳道骨瘤(exostosis)早期无症状,但肿瘤体积增大时可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骨性段有球形的隆起,正常皮肤,触之质硬。影像学检查可见外耳道骨性段有骨样密度的半球状隆起,乳突正常。
   2.外耳恶性肿瘤
   (1)耵聍腺恶性肿瘤
   反复挖耳等刺激情况下,耵聍腺瘤容易恶变。耵聍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外耳道少量出血或者挖耳易出血。有时耳部有疼痛。外耳道肿块呈肉芽型,红色,由于肿块突破皮肤,表面粗糙不平。耵聍腺癌突破外耳道软骨部侵犯到腮腺,引起耳垂周围腮腺区胂块;有时向前侵犯到颞颁关节,出现张口困难。影像学检查CT可显示外耳道或者乳突部的骨性损害,MRI可显示肿块向腮腺侵犯。
   该病特点是发病缓慢,经常在发病数年后才有症状。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射治疗,均容易复发,其复发率达到40%~70%左右,有报道同一患者复发多达12次。
   (2)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
   色素痣(pigmented mole),又称痣(naevus)。常常出现在外耳道,为半圆形隆起的黑褐色新生物,表面为丘疹状,质软,早期无症状。在机械性刺激如长期挖耳的作用下,容易出现破溃或疼痛,肿块可迅速增大,局部溃烂渗血,变成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3)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A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原发于外耳道很罕见,该肿瘤既有圆柱瘤特性又有侵犯神经和沿神经分布的特点,生长缓慢,症状不典型且持续多年,易复发。主要症状为耳痛和耳道肿块,其他伴随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鸣,耳流脓水及耳痒等。表现为耳道皮下隆起,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质地较硬,触痛明显,也可表现为息肉、溃疡及肉芽。
   3.中耳癌
   (1)耳道无痛性出血:外耳道自发性出血或挖耳后耳道出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血性分泌物时,应考虑中耳癌的可能性。
   (2)耳部疼痛:早期无明显疼痛。病情重者可出现明显耳痛,以夜间疼痛为主,表现为耳部的刺痛或者跳痛,可向耳后及咽部放射。
   (3)同侧周围性面瘫:肿瘤侵犯面神经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4)听力障碍:多数患者表现为传导性耳聋。
   (5)张口困难:晚期中耳癌侵犯到颞颌关节或翼肌,造成张口困难。
   (6)眩晕:内耳受到侵犯时可出现眩晕。
   (7)外耳道或者中耳腔新生物:多数患者有鼓膜穿孔,通过穿孔可见中耳腔红色肉芽,触之易出血。当肿瘤破坏骨性外耳道,在耳道内也可以看到肉芽组织,红色质软脆,易出血。
   4.鼓室体瘤
   (1)波动性耳鸣。
   (2)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耳聋。
   (3)局部检查,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

诊断

中耳癌早期症状与慢性中耳炎相似,当仅诊断为中耳炎时,活检并不是作为常规进行,因此,中耳癌可能长期被漏诊,不易早期发现,待至症状明显时,癌肿常已累及岩骨、颅内及颞颌关节等处,增加治疗难度。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诊断,才熊彻底根治。
   凡遇下列情况者应详细检查,严密观察随访:
   1.中耳炎患者出现血性分泌物者,突然出现面瘫者。
   2.中耳或外耳道内有肉芽、息肉样组织及乳头状新生物,切除后迅速复发或触之极易出血者。
   3.耳深部持续性疼痛者。
   颅底及颞骨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了解肿瘤向四周侵蚀的范围。病理检查为确诊中耳癌的可靠方法,且可明确病理组织类型,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