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结肠腺瘤息肉病

结肠腺瘤息肉病

  别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概述

家族性腺瘤样结肠息肉(APC)是一种AD病,具有家族性遗传性、多发性和早发倾向。患者在青少年时结肠和直肠已有多发性息肉,临床上多表现为肠梗阻或血性腹泻,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肠息肉恶变为结肠癌,90%未经治疗的患者将死于结肠癌。正常人此处存在肿瘤抑制基因APC。APC患者的致病基因实质上是有缺陷的APC基因。

症状

主要症状是便血或黏液便、腹泻,有时有腹痛,体重减轻。由于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往往不引起患者重视,晚期肠道出血,引起全身乏力,消瘦,贫血,肛门坠胀,里急后重,少数较大的息肉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可先于消化道病变出现,其对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而且,眼底检查可靠、方便,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可用于对患者家系进行普查。
   FAP的肠内表现是结肠腺瘤性息肉,开始生长的平均年龄是15岁,青少年期整个大肠有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直径一般小于1cm,多数是宽基底;大于2cm的息肉通常有蒂。
  

并发症

本病还伴发一些肠外表现,10%的患者可在四肢末端、腹壁和肠系膜发生硬纤维瘤(DT),50%发生胃基底腺息肉,6%发生腺瘤胃息肉。还可发生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均可危及患者生命。随着对此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先前被认为是独立的疾病,如Gardner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皮肤软组织瘤、纤维瘤和牙齿发育异常等)、Tarcot综合征(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同时存在,脑膜瘤和恶性淋巴瘤除外)等。

治疗

包括抗炎、止血、输液及对症支持治疗,中医中药内服外治灌肠等。对发现早、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宜先保守治疗。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能使息肉数目减少,甚至消失,但停药后可复发。
  

预防

肿瘤的化学预防
   1.COX-2抑制剂:研究发现,COX-2在结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确有增高。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连续规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显著降低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的发病率。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防治结肠癌、胃癌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代表药有塞来昔布(celecoxib)和罗非昔布(rofecoxib)。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已被证实可防治结肠癌、胃癌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对FAP的癌变有预防作用。
   3.其他化学预防药物:有氟尿嘧啶(5-FU)、绿茶提取物、吲哚美辛、制酸剂等。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