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鳃原瘤

鳃原瘤

  别名:鳃裂囊肿

概述

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又称淋巴上皮囊肿(lympho-epithelial cyst),是常见于颈侧的囊肿,通常由复层扁平上皮衬里,纤维囊壁中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病因

关于鳃裂囊肿的来源及发病原因仍有争议。许多学者认为鳃裂囊肿的发生于胚胎期残留的鳃裂上皮有关。胚胎第3周时,咽的腹外侧壁两旁各有5个亨利腭的圆柱形隆起称鳃弓。鳃弓之间,内外侧各有4对性阿对应的沟,外侧凹进的沟称鳃沟或鳃裂(外胚叶),内侧凸出的沟称咽囊(内胚叶)。外胚层上皮随着鳃弓的融合而消失,有上皮残留时则可能形成鳃裂囊肿或瘘。
   然而,一些学者提出这种颈部囊肿不是鳃源性,而是胚胎期陷入颈部淋巴结中的涎腺上皮发生囊性变,应称淋巴上皮囊肿。口内淋巴上皮囊肿的形成,可能是来源于口内淋巴组织上中异位腺上皮的囊性变,或口腔扁桃体隐窝开口阻塞而形成的假面囊肿。

症状

鳃裂囊肿可发生于所有年龄,但以第3至第5个10岁年龄组多见。无明显型别患病倾向,绝大多数为单侧患病,偶为双侧发病。
   鳃裂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发生于下颌角平面以上及腮腺外耳道区者,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肩胛舌骨肌(或环状软骨)平面以上者,多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环状软骨至胸锁关节平面(颈根区)者,为第三、四鳃裂来源。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第二鳃裂来源的囊肿,其他比较少见。
   第二鳃裂囊肿位于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或深面,多数囊肿邻近颈内静脉,偶尔自颈内、外动脉之间突向咽侧壁。囊肿生长缓慢,患者常无自觉症状。有些病例中,因上呼吸道感染病变骤然增大。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吞咽不适等,触诊时质地较软,有波动感。
   鳃裂囊肿继发感染穿破皮肤或切开引流后可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也有先天未闭者,称原发性鳃裂瘘。前者常为不完全性瘘(窦道,sinus),即有外口无内口。后者常为完全瘘(瘘管,fistula),即有外口和内口。第一鳃裂瘘的内口常在外耳道,外口位于耳垂附近。第二鳃裂瘘的内口通向咽侧壁扁桃体窝后上方,外口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第三、四鳃裂瘘的内口在梨状隐窝或食道入口部。
   口内淋巴上皮囊肿最常见的部位是口底(约50%),其次是舌腹和舌后外侧缘,软腭、舌腭弓、颊侧口腔前庭发生较少。其直径3~5cm,平均6cm。表面黏膜颜色正常,较大的病变患区黏膜呈黄色或白色。

诊断

1.常见于青壮年(20~50岁)。
   2.生长缓慢,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骤然增大,并伴有疼痛;可反复继发感染破溃,形成鳃裂瘘。
   3.囊肿位于颈部侧方。第一鳃裂来源者位于下颌角部水平以上及腮腺区;第二鳃裂来源者位于颈中上部,以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多见;第三、四鳃裂来源者位于颈下部。
   4.呈椭圆形,周界清楚,质软囊性,有波动感,无搏动,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可含有胆固醇结晶)或脓液(感染时)。
   5.鳃裂瘘口位置第一鳃裂内瘘开口于外耳道,外瘘口通常在下颌角部;第二鳃裂内瘘开口于腭扁桃体窝上后方,外瘘口通常位于舌骨水平以下颈侧;第三、四鳃裂内瘘开口于梨状窝或食管上段,外瘘口通常开于颈侧下方。
   6.特殊检查:颈部鳃裂囊肿的穿刺检查可抽出黄色或棕色,清亮或微混浊的液体。
   7.诊断要点: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深面的然组织包块,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界限清楚,质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囊液。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