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别名:Ischemic colitis

概述

由于肠系膜血管阻塞,或由于血循环动力学的改变造成结肠局限性缺血,使结肠黏膜坏死和溃疡形成,称为缺血性结肠炎。重者病变可累及肌层,但很少发生肠壁全层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糖尿病、高血压患此病危险性更高。

病因

造成肠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本身病变和血液灌注不足。
   1.血管病变供应结肠血液的肠系膜血管若发生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此病。①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②静脉血栓形成或高血凝状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胰腺炎、胰腺癌、腹腔脓毒血症、主动脉造影术后等;③小血管病变,见于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或硬皮病、淀粉样变等。
   2.肠系膜血流灌注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血管收缩与低血流状态。如休克时微循环障碍,有效血容量不足,减少的血流重新分布,为了保证生命脏器的血供,关闭一些次要脏器的血供,同时由于内脏交感神经活力增强,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引起反射性血管床小动脉收缩,致肠系膜血流灌注不足。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显著减少,洋地黄中毒后,内脏小动脉收缩以及肠道细菌感染诱发的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使内脏血管收缩等,都是血流灌注减少的因素。
   有时无明显诱因,多由于低血流状态和小血管炎变所致。此外在行大型盆腔手术时损伤或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也可引起本病。

症状

1.阻塞性缺血性肠炎(亦称急性肠梗塞):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阻塞可使肠壁缺血使黏膜坏死,细菌繁殖或溃疡形成后出血,最后可发生坏死穿孔。常表现有腹痛、初为绞痛,后为持续性痛或定位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病人极度不安、出汗、腹胀(尤其是后期),约一半人会有消化道出血,肠穿孔时有腹膜炎的典型体征。
   肠系膜上静脉急性阻塞多是高血凝状态引起。常表现为腹痛,但较动脉阻塞为缓,多呈持续性,亦可为阵发性,有时则会出现剧痛,伴呕吐、腹胀、呕血或血便,甚至发生休克,后期也可发生肠穿孔而出现腹膜炎体征。
   2.非阻塞性缺血性肠炎:常表现为间歇性急性腹痛,多发生于食后10~15分钟,可持续1~3小时,饱餐后则因血供需要增加而引起肠平滑肌痉挛使腹痛更剧。服制酸剂无效,但硝酸甘油可缓解,病人厌食。

诊断

1.阻塞性缺血性肠炎: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阻塞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血液浓缩,白细胞增多,血清尿素氮升高,出现蛋白尿和血尿,血清淀粉酶、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皆可升高,但无特异性。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道积气及液平段。
   凡病人器质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突然发生急剧腹痛,应高度怀疑本病,最有确诊价值的是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
   肠系膜上静脉急性阻塞时体征常与严重的症状表现不符,腹腔穿刺常有获得血性腹水。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显示动脉延长,而门脉系统不显影,即可确诊,但多需剖腹探查才能证实。
   2.非阻塞性缺血性肠炎:病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且常有高血压病史。对既往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急性腹痛病人,当考虑本病。有时可在脐周听到动脉的收缩期杂音,选择性动脉造影可决定肠系膜血管狭窄的部位或阻塞部位。剖腹时可测量压力的阶度,即腹主动脉与远端肠系膜动脉的压力差,若大于4.6kPa(35mmHg)即可诊断。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