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知识问答  > 科学求健康  > 健康的心理基础 >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苦苦思索而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很多人同意以下的一个公式,即 幸福感=拥有/欲望。有些科学家认为幸福感是具有遗传性的,有研究显示,右前方叶“脑电流”较强的人,容易沮丧和抑郁。而左前方叶“脑电流”较强的人,容易快乐和愉悦。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力的解除。行为认知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大家常说,“幸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幸福是由无数小快乐积累成的”,“幸福与年龄的关系不大”,“幸福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等,这些倒让我们容易理解接受,觉得其言之有理。

 其实,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悟性,是一种生活的从容。

 现代人常常走入这样一个怪圈:拥有的东西多了,幸福感却少了。自己拥有的财富、知识、智慧和获得它们的能力,是与个人努力和社会、家庭背景相关的,而欲望则完全发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这就是说,幸福和快乐与否基本上由自己决定。关键是不能过多地与别人攀比,否则就是将决定自己幸福快乐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里。

 幸福指数也可以这样计算,即幸福感=过程/结果。快快乐乐地度过这短短几十个春秋的要诀恰恰是要把结果看轻点,把过程看重点。个人拥有的越多而对生活的预期越少,幸福感就越强,快乐就越多。如果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其实我们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过犹不及的法则。

 贴心提示: 不同位置的幸福与快乐

 人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

 自得其乐----在自己处于逆境时要积极寻找点滴快乐,苦中作乐,尽管这样的快乐难以长久维持,但足以减轻苦难。知足常乐----在自己过得一般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少一点欲望就多一些快乐,这样“向下比”比出的快乐多少有些消极心理应对之嫌,但总远强于“向上比”比出的烦恼和沮丧。

 助人为乐----在自己处于顺境时有能力时要多帮助别人,在付出给予以后会得到更大的愉悦,这种不求回报而获得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而这样的快乐恰恰又是付出后得到的最好回报。



分享到:
(创建时间 2012-12)
主编:  刘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