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尿毒症比你想得更普遍!如何预防尿毒症?
2022-03-25
来源: cht
肾病一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意思是很多时候肾病都没有很明显的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就已经是尿毒症晚期了。
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高达10.8%。这就意味着,在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1个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更可怕的是,在这其中,尿毒症患者总数保守估计约为100万例左右。
当我们以为尿毒症还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时,尿毒症却已经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10-30岁尿毒症患者,已经占据了尿毒症患者总数的40%。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所谓的尿毒症就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
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一般来说,当血肌酐≥707μmol/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15ml/分,就能诊断为尿毒症。
为什么会得尿毒症?
导致尿毒症的原因很多,有原发于肾脏的疾病,也有肾外的疾病影响到肾脏再发展而来。
熬夜
熬夜会导致肾脏的生物钟出现紊乱,当肾脏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自然就会出现损伤。
滥用药物
在不少人潜意识中,保健品和一些药物没有太大损害,可以随便用。殊不知,是药三分毒,尤其是以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对肾脏有着很强的毒性,一定要遵从医嘱使用。
长期憋尿
当尿液长时间停留在膀胱时,就很容易出现细菌繁殖。如果此时再出现反流,就会造成有毒物质聚集,并对肾脏造成感染。
遗传
除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外,遗传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所以,有多囊肾或慢性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一定要警惕。
过度疲劳
人在长期疲劳的情况下,抵抗力会随之下降,长期这样就可能出现反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进而增加出现免疫反应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血压升高和头晕等问题,最终导致肾脏损害。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很多尿毒症患者,在患病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只是经常会感觉到疲惫、乏力。但是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1 刷牙时,感到恶心、呕吐
这类现象会在结束刷牙、注意力转移之后得到缓解。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将上述症状归结于肠胃疾病,但其实恶心、腹胀、呕吐,以及食欲不佳都是尿毒症的常见症状。
2 夜尿增多、水肿的现象
在尿毒症早期,患者的水肿主要集中在眼睑、下肢,而在尿毒症晚期,患者会因胸腔、腹腔积液而导致呼吸急促、腹胀。
另外,很多原本夜间没有排尿习惯的人,若患有尿毒症,其夜间排尿的次数会明显增多。
3 牙龈出血、月经量变多、皮肤长斑
尿毒症患者由于身体中的毒素水平较高,所以患者会因为体内毒素而出现全身中毒的情况。比如女性患者会出现鼻子和牙龈出血、月经量变多、皮肤长斑等情况。
可能不少人有疑问,尿毒症会不会遗传?
导致尿毒症的原因很多,有原发于肾脏的疾病,也有肾外的疾病影响到肾脏再发展而来。
美国最新公布导致尿毒症的四大原因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脏病、肾小球肾炎和多囊肾,我国目前是肾小球肾炎列首位。
对于尿毒症是否会遗传的问题,取决于导致尿毒症的原发肾病。比如,多囊肾是遗传病,那多囊肾导致的尿毒症就是遗传的;成人型多囊肾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子女遗传概率为50%,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而且遗传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会出现患者。
另外,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多基因遗传病,都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其导致的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性肾脏病等也都有一定的遗传性。
如何预防尿毒症?
想要避免患上尿毒症,我们就一定要远离那些伤肾行为。
第一,重视日常检查。
在预防尿道症时,应每年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若发现病情一定要及时、规范的治疗,减少尿毒症的发生。而专门针对尿毒症筛查、诊断的临床检查有血尿常规、肾功能等。
第二,做好原发疾病的治疗工作。
对于患有慢性肾炎、多囊肾等疾病的患者,为避免肾功能受损后,诱发尿毒症,这类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药物。
另外,泌尿系统感染,同样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原因。在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不及时时,患者会在病菌感染后,使得肾组织被损伤,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因此,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在治疗时,需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并确保治疗措施的科学性。
第三,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首先,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做一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有氧运动,可以在身体素质改善后,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尿毒症。
其次,少食用高脂肪、高热量、油腻、刺激的食物,而是应该坚持清淡饮食原则,确保三餐的规律与均衡。同时要禁食烟酒,适当的补充水分,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因为碳酸饮料饮用过量,可能会引起肾脏衰竭、肾结石,最终演变为尿毒症。
最后,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学会排解生活压力,有利于保障尿毒症的预防效果。在调整自己的情绪时,可借助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防止忧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