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体检中常见的症状科普——“肠息肉”
2022-03-10
来源: cht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会每年定期体检,做胃镜、肠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在看到报告单上的“息肉”时都十分困惑,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有的人可能过于担心,压力倍增,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得了癌症?
虽然很多息肉是肿瘤的表现,但并非所有都是,它可以是非肿瘤性的(比如炎性包块),也可能是良性肿瘤。当然也有的人会不以为然,延误治疗。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即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肠息肉可以在结直肠任何一个地方茁壮成长,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有研究表明,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不要太过于担心,息肉恶变为肠癌的过程可能需要5~10年,只要我们重视体检或检查,就能早日发现它并及时处理掉。
肠息肉有哪些表现
肠息肉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可能有出血、便秘、腹泻等相关症状。当短期内出现便秘、黏液便、腹泻或大便形状和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变细),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若出现肠梗阻和肠套叠需急症手术。
肠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因素可能与肠息肉形成有关:
●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 年龄。肠息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
● 生活习惯。低纤维、高蛋白、喜油炸饮食与肠息肉有关,而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 遗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有关。
●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胃空肠吻合术等发生率较高。
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切除也不是“高枕无忧”了
息肉切除后,因为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或者生活习惯未变,所以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随访时间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
总之,息肉没有那么可怕,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 低脂饮食。
● 多吃水果、蔬菜和纤维食物。
●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 坚持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 戒烟、避免过度饮酒。
● 定期做肠镜检查。
当然也要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