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行动 > 健康快讯 > 口吃可防可治,作为父母需留意这些!

口吃可防可治,作为父母需留意这些!

2021-11-15  来源:

cht

10月22日是国际口吃日,口吃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国中都十分相似,约1%左右。如果按照中国14亿人来算,大约有1400百万中国人带有或轻或重的口吃行为。

口吃者在学习说话和提升语速方面有困难,经常会产生说不出话或说话不流畅的症状。毫无疑问,口吃,对患者的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或磕巴,是一种通常发生于儿童期的言语流畅性异常或说话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

口吃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与可以正常流利讲话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会出现不自愿地重复、停顿、拖长打断。

包括说话前的反常犹豫,对特定音素、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害怕、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

口吃相关的伴随症状:与口吃相关的伴随动作包括面部肌张力过高、过多的面部动作、过多的肢体动作(如握拳、跺脚等)、眨眼、皱眉、噘嘴等快速的口部动作、掺入过多的插入语等。

 

口吃的原因

口吃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不仅涉及遗传、心理,还与语言神经功能障碍、生理疾病、模仿和暗示等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者一级亲属的口吃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而领养儿童口吃与亲生父母口吃密切相关。

2.心理原因:如精神紧张、焦虑、应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3.语言神经功能障碍:即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

4.生理疾病:如儿童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易引起口吃。

5.模仿和暗示:长期的跟语言吐词不清的人和有语言障碍的人生活在一起,慢慢都多少有些口吃的习惯。

 

如何矫正口吃

偶尔口吃是正常现象,通常不会对讲话产生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可通过调整心情和语言习惯改善症状。对于心理因素引发的口吃,应该明确病因和诱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针对口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多巴胺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口吃的现象,有利于患者身心恢复正常。

心理治疗

指通过和医生谈话、交流来进行治疗,根据针对的问题不同,可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

其他治疗

1.语言训练:通过发音矫正、节律训练帮助患者掌握发音技术,矫正发音,恢复正常的语言流畅性和节律。

2.生物反馈-松弛疗法:根据生物反馈原理使患者身心松弛,可以提高言语的流畅性,从而减少口吃。

 

如何预防口吃

口吃的预防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在儿童时期就应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

1.当儿童出现说话不流畅时,不指责催促,也不要过分给予关注,让孩子先放松,然后慢慢说话,能把话说完整之后再开始训练速度;

2.避免让孩子接触到一些特殊场景,刺激孩子心理变化;

3.增加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一步步形成健康的交往心态;

4.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过多的冲突,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紧张的情绪中。

 

结语

对于口吃,不能太在意,但也不能不在意。尽可能放松心情,不要过于紧张,说话的时候自信一点,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平时也要多和别人进行沟通。有条件最好能进行系统训练,配合良好的语言心理环境,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