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呕吐

呕吐

概述

呕吐指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临床若未能确定导致呕吐的具体病种时,可以诊断为呕吐待查,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

呕吐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引起。六淫浊毒,侵袭于胃;内伤饮食,食积胃肠;情志不节,肝气犯胃;脏腑功能失常,气机逆乱;阳气亏虚,动化迟钝;阴虚火旺,津亏失濡,均可致呕。正虚与邪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以食积,脾虚可以成饮。新起呕吐多为实证,经常呕吐则多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除胃本身的各种疾病可致呕吐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阻、头部内伤、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类疾病等,皆可出现呕吐。
  

症状

1.餐后立即呕吐,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2.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
  3.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4.喷射性呕吐伴头痛者,多见于脑痨、春温(瘟)、暑温(瘟)、脑瘤、脑癌、头部内伤等。
  5.嗅油腻食物味而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诊断

1.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2.吐出物有粪臭者,肠结、肠痹的可能性大。
  3.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等病。
  4.呕吐而有神志不清者,多为脑神的病变所致。
  5.呕吐而伴胃脘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胆石等病。
  6.呕后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7.痛不因呕吐缓解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8.食管癌、食管痹之呕吐常伴见吞咽困难。
  9.胃癌、胃反为经常性呕吐,且常伴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块。
  10.胃郁(胃神经症)之呕吐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11.耳眩晕之呕吐可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等。
  12.晕动病之呕吐有明显的病因可查。
  

治疗

1.寒邪犯胃证
  证候: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则:温胃散寒。主方:藿香正气散。方药:藿香、紫苏、厚朴、茯苓、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大腹皮、白术、甘草。
  恶寒、无汗,加荆芥、防风;热重寒轻,加银花、连翘、竹茹;暑湿犯胃,加香薷、扁豆、银花;浊气犯胃而呕剧,吞服玉枢丹;嗳腐吞酸,去白术、甘草,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
  2.食滞胃肠证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而浊,脉滑或沉实。治则:消食导滞。主方:保和丸。方药:焦山楂、法半夏、炒六神曲、茯苓、莱炒菔子、陈皮、连翘、炒麦芽。
  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厚朴;口臭、口渴,加竹茹、黄连、栀子。
  3.胃热炽盛证
  证候:食已即吐,口臭而渴,汗同,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治则:清胃泻热。主方:竹茹汤。方药:橘红、人参、白术、麦冬子、白茯苓、厚朴、甘草。
  发热、口臭,加黄连、石膏、知母、丹皮;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厚朴。
  4.寒饮停胃证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心悸,口干不欲饮,或饮水则吐,苔白滑,脉沉弦。治则:温胃化饮。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苓桂术甘汤);半夏、生姜、茯苓(小半夏加茯苓汤)。
  腹胀、腹痛,加厚朴、枳壳、青皮;脘痞不食,加砂仁、白豆蔻、苍术;烦闷、口苦,加黄连、竹茹;腹中振水声,加泽泻、前仁、甘遂。
  5.肝胃不和证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治则:疏肝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方药:炒陈皮、柴胡、川芎、炒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
  心烦、口苦,加黄连、吴茱萸;呕吐频繁,加制半夏、生姜、砂仁;抑郁、胁胀,加郁金、瓜蒌壳;胃脘嘈杂,加沙参、麦冬;腹胀、便秘,加大黄、厚朴;刺痛、舌暗,加桃仁、丹参。
  6.脾胃气虚证
  证候: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脾益胃。主方:香砂六君子汤。方药: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藿香、甘草(炒和宿砂仁(炒)。
  畏冷、肢凉,加附子、干姜;脘痞、干噫,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气短、懒言,加黄芪;食少纳呆,加山楂、神曲、谷麦等。
  7.脾胃阳虚证
  证候: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体弱。治则:温补脾胃。主方:丁萸理中汤。方药:党参、白术、甘草、干姜、丁香、吴茱萸、苏梗、陈皮。
  呕吐频繁,加砂仁、制半夏;畏冷肝凉,加附子、肉桂;腹泻便溏,加茯苓、山药。
  8.胃阴虚证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治则:滋阴和胃。主方:益胃汤。方药: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干呕时作,加枇杷叶、竹茹、橘皮;五心烦热,加石斛、花粉、知母;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5-07-02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