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厌食

厌食

概述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的病证。辨证应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阴不足为主,证见厌食而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在脾者,以脾运失健为主,证见厌食,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总的治疗原则为健运脾气、养阴益胃。
  

病因

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长时期偏食挑食,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
  

症状

胃伤则不纳,脾伤则不运,故患儿不思进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诊断

1.症状体征
  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拒食,常伴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2.病史
  有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3.检测
  有条件者,可作微量元素检查,常伴有铁缺乏、锌缺乏。
  

治疗

(一)内治法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治则: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1)主方:金不换正气散加减。方药:苍术、藿香、陈皮、砂仁、鸡内金、焦山楂。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
  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腹胀便干加枳实、厚朴;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中成药:小儿香橘丹。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则: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1)主方:异功散加味。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焦建曲。
  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
  (2)中成药:儿康宁口服液。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则:滋脾养胃,佐以助运。主方:养胃增液汤加减。方药:沙参、石斛、玉竹、乌梅、白芍、甘草。佐以香橼皮、谷芽、麦芽。
  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
  (二)外治法
  1.外敷
  将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烘干后共研为细末,加淀粉,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于晚上敷神阙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针灸治疗
  针刺四缝、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3.推拿疗法
  刮四逢、捏脊、推三关、揉足三里、分推腹阴阳等穴。
  

治疗综述

1.益脾饼:白术、干姜、红枣、鸡内金、面粉、植物油、盐适量。将白术、干姜煎取汗200毫升,把红枣煮熟去核后压成枣泥,将鸡内金磨成细粉与面粉、盐和匀,再加入枣泥和药汁揉成面粉团,在锅内烙成饼,即可食用。
  2.鸡内金散:鸡内金(磨成粉末)、山楂、山药、白术。用山楂、白术、山药煎水,取汁冲服鸡内金粉,服时可加糖调味。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5-07-02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