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眼部毛细血管瘤

眼部毛细血管瘤

  别名:婴儿型血管瘤

概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又名婴儿型血管瘤,严重时病变累及整个上睑,造成上睑弥漫性肿胀,可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发生弱视、斜视。如果眼睑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不予任何干扰,静待其自行消退。
  

病因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症状

眼部毛细血管瘤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尤其是原发于眼睑皮肤者,1,2个月内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颊部,多数患者于1岁之后病变静止,且有自发消退倾向。本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发生部位和范围有关,可分为表层,深层和综合3种类型。
  1.表层毛细血管瘤
  仅限于真皮内,多发生于出生1个月内,随后的1个月发展甚快,可单发于眼睑皮肤,也可多发见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稍隆起,呈鲜艳的深红色,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样,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状血管瘤,病变较小者仅呈点状,大者可波及全眼睑及颜面部,以手指压迫可褪色,手指离去后又恢复红色,轻度擦伤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变自行消退过程中首先血管瘤变薄,中央部出现正常皮肤或放射状褪色斑,自发消退后不影响外观。
  2.深层毛细血管瘤
  常侵犯眼睑深层及眶隔之后部,也有少数病例病变限于眶内周围及中央间隙,多发生于上睑内侧,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肤或结膜透见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肿瘤侵犯全眼睑,肥厚肿大的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弱视和斜视,扪诊肿瘤表面光滑,橡皮样硬度或呈软性,边界不清楚,供血丰富者尚见肿瘤细小搏动,肿瘤发生于眶前1/3段,眼球可向下移位,位于球后者引起眼球突出,瘤细胞侵犯眼外肌可影响眼球运动。
  

诊断

综合型毛细血管瘤既侵犯真皮,又向深层蔓延,具有表层及深层肿瘤所共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眼睑及其周围皮肤可见草莓痣,眼睑肿胀,眼球移位及突出,因其增长快,侵及范围广,引起眼眶显著畸形,常使家属恐惧。
  毛细血管瘤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病变的形状和特殊的颜色,但侵及眶内尤其是眼睑颜色无改变时,诊断比较困难,此时需要借助超声、CT和MRI检查。
  1.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眶深层病变,尤其怀疑横纹肌肉瘤时应进行穿吸或穿切活检,穿吸可见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穿切获得组织块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毛细血管瘤由毛细血管和腔壁的内皮细胞增殖而成,肉眼观察缺乏囊膜,实质呈灰白色颗粒状,易碎,镜下所见因发展时期不同而有区别,不成熟的肿瘤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集聚成巢,成片,少许间质,虽然病变与体循环相接通,但血管间隙血液甚少,此种肿瘤称良性血管内皮瘤,在分化较好的病变中,成堆的内皮细胞减少,而毛细血管增多,长期存在的肿瘤毛细血管扩张,有的区域呈海绵状,常称之谓混合性血管瘤,在电镜下,可见实体细胞带,混合带和开放的血管腔带,每一血管单位包括内皮细胞,网状纤维鞘和外皮细胞,间质内有吞噬细胞和变性细胞区,与临床的肿瘤自发消退相对应。
  2.X线检查及动脉造影
  婴幼儿处于骨骼迅速发育时期,眶内毛细血管瘤虽增长较快,也可引起患侧眶容积扩大,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见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两者供血,较大的供血动脉显影,病变区呈高密度影。
  3.超声探查
  超声图像与组织学改变相对应,毛细血管瘤为一种浸润性病变,间质少,B型超声显示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间隔和管壁可作为回声界面,一般表现为多少不等,强弱不一的内回声,并具有可压缩性,超声还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和深度,多普勒超声显示弥漫的彩色血流及快速流动的动脉频谱图。
  4.CT扫描
  皮下毛细血管瘤显示眼睑肿大和密度增高,位于眼球和骨壁之间的病变,轮廓较清,形状不规则,但与眼球的分界不清,静脉注射阳性对比剂后,中度或高度增强,较大病变常跨越几个间隔,如眶隔前,眼眶周围及中央间隙,表现为浸润性病变。
  5.MRI
  T1WI病变显示为中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高信号区内偶有无信号条纹,有时表现为信号混杂或斑驳状。
  

治疗

1.自行消退
  眼睑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不予任何干扰,静待其自行消退。
  2.皮质类固醇疗法
  肿瘤发展较快,影响视力或外观,可口服或肿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采用长效的曲安奈德和速效的倍他米松混合液,注射于肿瘤内,1~2次肿瘤可完全消退。用地塞米松代替倍他米松有同等疗效。口服皮质类固醇也可达到治疗肿瘤目的,但长期应用可引起全身并发症。曲安奈德是一种混悬剂,瘤内注射压力超过100mmHg,混悬颗粒逆行,加入视网膜血循环,可引起眼底血管阻塞导致视力丧失。故瘤内注射应缓慢推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硬化剂瘤内注射
  用于肿瘤较小的皮下病变,常采用5%鱼肝油酸钠或50%尿素瘤内注射。也可采用瘤内注射无水酒精0.5~0.7ml于病灶中央,施行1~2次据称肿瘤可全部消退。另外,热凝也可应用,但应避免形成皮肤瘢痕。
  4.抗癌药瘤内注射
  应用平阳星与地塞米松混合,瘤内注射,可使肿瘤消失。
  5.冷冻和激光照射
  应用于表层病变。
  6.放射治疗
  小剂量放射治疗对防止肿瘤增长,促使病变萎缩有肯定的效果。浅层病变应用软X线、深层病变应用60Co或加速器照射。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可引起白内障,影响眶骨发育。为避免并发症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小量多次照射;②位于眼睑者,采用切线照射;③病变位于眶内,可用铅壳保护晶状体,或采用眶外侧野照射。
  7.手术切除
  毛细血管瘤无囊膜,与正常结构界限不清,且手术出血较多,广泛切除易损伤功能结构,除非以上方法不能实行或无效;眼睑遮蔽瞳孔影响视觉发育;眼球突出、角膜暴露;压迫视神经、视力减退,才考虑手术切除。手术要注意保留重要正常结构,如肿瘤边界未能完全切除,在手术床上冷冻可避免复发。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5-06-16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