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概述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
  

病因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周围血管病。主要由静脉管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形成。
  

症状

可分浅层和深层静脉炎两类。
  1.浅层静脉炎
  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到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2.深部静脉炎
  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
  

诊断

1.静脉压测定
  2.超声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
  5.深静脉造影
  

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病程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1.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2.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栓增大,并可起动内源性溶拴过程,可用肝素静脉注射。
  3.如因出血素质而不宜用抗凝治疗者,预防肺栓塞可用机械性阻隔方法。
  4.溶拴治疗;
  5.中药治疗。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5-07-22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