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涎腺瘘

涎腺瘘

  别名:涎瘘

概述

涎瘘(salivary fistula)是指涎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损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但少见。涎液由创口外流影响其愈合,上皮细胞沿瘘道生长,覆盖整个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

病因

损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但少见。

症状

腮腺涎瘘根据瘘口所在的位置,可分为腺体瘘及导管瘘。
   1.腺体瘘:腺体区皮肤有小的点状瘘孔,其周围有瘢痕,瘘管的腺端通向一个或多个腺小叶的分泌管。从瘘口经常有少量的清亮涎液流出,很少是混浊的。进食、咀嚼、嗅到或想到美味食品时,涎液的流出量显著增加。口腔内由导管流出的涎液尚正常。
   2.导管瘘:发生于腮腺导管断的涎瘘。根据导管断裂的情况,可分为完全瘘及不完全瘘。前者指涎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口腔内导管口无涎液分泌;后者指导管虽破裂,但未完全断离,仍有部分涎液流入口腔内。由瘘口流出的涎液清亮,并发感染者为混浊液体。完全性瘘流出的涎液量可多达2000ml以上,瘘口周围皮肤被涎液激惹而表现为潮红、糜烂或伴发湿疹。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涎瘘的诊断不困难,特别是饮食、咀嚼时流出量增多是其典型表现。流出的液体作生化定性分析,其中含有淀粉酶。
   面颊部损伤,特别是纵裂伤患者,要注意检查有无腮腺腺体,特别是腮腺导管的损伤。检查的方法是:从口腔内腮腺导管口插入细塑料管,如导管完全断裂,可见塑料管从损伤部位穿出。挤压腺体使涎液外排,则可发现腺体侧的断端;对不完全导管断裂,用上述方法可能漏诊,可从腮腺导管口缓慢注入1%的亚甲蓝,仔细观察损伤部位,如有导管损伤,则立即停止注射,以免蓝染区域过大,影响瘘口的确定。
   腮腺造影有助于涎瘘的诊断,如腮腺导管口未萎缩,可从导管口注入造影剂。涎瘘形成较久者,腮腺导管口常萎缩,则可从瘘口注入造影剂。腮腺腺瘘者可见腺体某处有造影剂外溢,而导管系统显示良好。导管瘘则可见主导管上瘘口处有造影剂外溢,其后方可见导管扩张,系瘘口处狭窄或继发感染所致。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