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性精神障碍
别名:共患型偏执障碍概述
感应性精神障碍即感应性精神病(inducedpsychosis),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长期相处密切接触的亲属或挚友中,如母女、姐妹、夫妻或师生等。一般为两例患者,其精神症状极为相似,一例患者为原发者,另一例为被感应者,故La-segue和Falret以“二联性精神病”(foliea deux)的名称首先作了报道(1877)。偶有报道可超过两例患者,称作三联性精神病(foliea trois)或四联性精神病(foliea quatre)等。感应性精神病为Lehman于1883年提出的(于清汉,1985),本病现已少见。
关于感应性精神病的分类学问题,国际上看法也不全一致。ICD-10分类中将感应性妄想性障碍列入“精神分裂症,分裂型(schizotypal)障碍及妄想性障碍”一大类。在CCMD-2-R中,接近ICD-10的分类,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一大类中,列出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一栏,感应性精神障碍为其中一条。还有的分类列入“非典型精神障碍”中。以女性较多见。
病因
1.关于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的关系:大家公认,原发者和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表现不寻常的密切人际关系,互相关怀,同情体贴,相亲相爱,甚至相依为命,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两例患者不仅有共同的生活体验背景,而且还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原发者多为年龄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有较好的智慧,并具有坚强的人格特征。被感应者则处于顺从和依赖的位置,因而易被感应引起共鸣,在其心目中,原发者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尊严。
2.文化和环境因素:被感应者的文化程度多偏低,两者共处的环境与外界交通阻隔且为偏僻地区,因之文化科普知识难以传人,有的还保留某些迷信观念。
3.病前个性特点:被感应者表现个性内向,具有脆弱性或易感素质,也可能有人格异常倾向。
4.遗传素质:总的来讲遗传成分不太明显。但某些病例提示,被感应者的家属成员中可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病史,约占1/3左右。
症状
本病以系统妄想占优势,原发者和被感应者皆表现为同一妄想内容,至少两者有部分相近,即原发者的症状毫无阻力地感应到较年轻的被感应者。妄想内容常具有可能性,内容不荒谬,容易被人理解,谈吐也大致合乎逻辑,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离奇;妄想内容以被害多见,如被追踪、被监视等。也可见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或鬼神附体妄想。妄想较固定,且常支配患者的行为,并伴有相应的情绪流露。少数患者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现片段幻听,但很少见。偶尔可见有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癔症样痉挛发作或异常行为。
诊断
1.患者病前与1例具有妄想症状的原发患者长期生活,两者关系互为亲属或密友,且同情体贴,极易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2.患者生活在相对隔绝或闭塞的家庭环境中,与外界极少接触。患者对原发者表现顺从或依赖等个性特点。
3.临床症状以较系统的妄想为主,两者妄想内容基本相似,并影响到社会功能。
4.病程多为慢性,患者与原发者分开后,症状有缓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