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

  别名:Aural cholesteatomas

概述

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亦称为中耳表皮样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胆脂瘤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常常继发于胆脂瘤的细菌感染,故本病又可称为胆脂瘤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cholesteatoma)。由于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出现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应该重视。
   颞骨内的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胆脂瘤(congenital cholesteatoma)系胚胎期外胚层组织遗留或迷走于颅骨中发展而成,在颞骨可见于岩尖,鼓室或乳突。后天性胆脂瘤(acquired cholesteatoma)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primary acquired cholesteatoma)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胆脂瘤合并细菌感染后中耳可出现化脓性炎症;继发性胆脂瘤(secondary cholesteatoma)则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

胆脂瘤是一种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的鳞状上皮和角化物质。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胆脂瘤,均可破坏周围的骨质,并向四周不断膨胀、扩大。这种骨质遭破坏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早期有机械压迫学说,以后有酶(蛋白酶,胶原酶,酸性磷酸酶等)学说,或认为与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因子等有关。此外,胆脂瘤还经常合并骨炎,伴有肉芽生长或胆周醇肉芽肿等。
   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胆脂瘤,均可破坏周围的骨质,并向周围不断膨胀、扩大,这种破坏骨质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早期有机械压迫学说。以后认为基质及基质下方的炎性肉芽组织所产生的多种酶(如溶酶体酶、胶原酶、酸性磷酸酶等)、前列腺素和某些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某些淋巴因子)的作用,致使周围的骨质锐钙,破骨细胞增生活跃,骨壁破坏,胆脂瘤不断向周围扩大。此外,胆脂瘤还可能合并骨炎(osteitis),伴有肉芽生长或胆固醇肉芽肿等。但至今关于本病产生骨质破坏的原因尚在研究中。
  

症状

1.耳溢液:继发性胆脂瘤有耳内长期流脓,脓量多少不等,由于腐败菌的继发感染,脓液常有特殊的恶臭。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早期无耳内流脓,待合并感染时方有耳溢液。
   2.听力下降:原发性上鼓室内的早期局限性胆脂瘤可无任何症状,不引起明显的听力下降。如听骨链遭破坏,则可因听力下降而首诊。继发性胆脂瘤一般均有较重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由于胆脂瘤可作为缺损听骨间的传音桥梁,所以即使听骨已有部分破坏,听力损失也可不甚明显。
   3.耳鸣:可有高音调或低音调耳鸣。早期多不出现耳鸣。

诊断

可根据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确诊。

预防

1.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2.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降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