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太田痣

太田痣

  别名:Ota痣

概述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 c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oculoderma melanocytosis),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上颌支走行部位的灰蓝色斑片损害,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

病因

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内而形成的病变。有研究认为太田痣与蒙古斑区别在于其色素斑通常为斑点状而不均匀一致,黑素细胞位于真皮上部且数量较多,可能不是黑素细胞的残留,而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

症状

有报道2/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眼部损害,而皮肤损害可在10多年后才出现。损害发生于一侧面部,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所支配的部位,故最常见于眶周、颞部、鼻部、前额和颧部。约数厘米大小的色素斑可为灰蓝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斑片着色不均,呈斑点状或网状,界限不清楚。一般呈褐色斑状或呈网状,而蓝色较为弥漫。色斑颜色还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在斑中偶有结节表现约2/3患者同侧巩膜有蓝染或褐色斑点,有时睑结合膜、角膜也有色素斑,少数患者口腔和鼻黏膜也有类似损害、5%~10%病例为双侧性。少数患者可伴发伊藤痣、持久性蒙古斑或鲜红斑痣。太田痣极少恶变,有几例累及眼部的太田痣发生脉络膜、虹膜、眶部或脑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报道。

并发症

太田痣可合并持久性蒙古斑,并发伊藤痣、蓝痣和血管瘤,亦有报道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合并神经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同侧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萎缩。太田痣终生不消退,无自觉症状。恶变的机会极少,文献上曾报道本病合并有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主要分布于一侧的肩、颈侧、锁骨上区等后锁骨上及臂外侧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些病例可伴发同侧或双侧太田痣。

诊断

根据色素斑的发生部位及颜色即可诊断。

预防

1 治疗部位保持清洁,避免感染和摩擦。
   2 治疗部位有痴皮的需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揭掉,否则色素沉着严重,且易遗留疤痕。
   3 痂皮脱落后,局部可有短暂色素沉着,为防止或减少此情况,可合理应用防晒祛斑用品。
   4 注意防晒。
   5 治疗前后护理:
   治疗前仔细清洗面部皮肤。治疗后尽量避免日晒,治疗区不接触水、外用抗生素软膏以预防感染。治疗后一段时间不要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以免影响皮肤的恢复。一周内不饮酒、不食刺激性食物。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