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

  别名:老年性黄斑变性

概述

增龄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英文原名为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以后又改为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两者的中文译意均为由于老年或衰老引起的黄斑变性之意,因此多年来我国眼科界一直称之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但近年来,国外又将此病的名称改为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国内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直接将之译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然而“年龄相关”一词,似乎有些不符合中国文字的传统习惯。因此,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虽然其英文名称现在已改为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但中文名称还是译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为好。
   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见到一些年纪较轻的病人有典型的AMD表现,如果给以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似乎有些尴尬。

病因

增龄性黄斑变性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多年来的临床病例分析,以及各种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可能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先天性缺陷、后极部视网膜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免疫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代谢障碍、巩膜硬度的改变、中毒、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其中黄斑区视网膜长期慢性的光损伤,可能是引起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及光感受器发生变性的重要基础。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什么原因直接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本病很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影响的结果。
   衰老和退变是引起增龄性黄斑变性的重要因素。
  

症状

1.干性AMD:由于RPE-Bruch膜一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长期慢性进行性萎缩所致。
   干性AMD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有时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晰的黄白色的玻璃膜疣。病程晚期有些病人由于RPE的萎缩及色素脱失,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有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更进一步,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2.湿性AMD:由于Bruch膜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经由Bruch膜损害处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处生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CNV 一旦形成,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不完善,必将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终致中央视力丧失殆尽。
   湿性AMD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一眼先发病,对侧眼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但也有少数病人双眼同时或先后不久发病;据国外较大量的资料统计,单眼湿性AMD患者大约每年有12%~15%对侧眼发生湿性AMD,5年之内大约75%的病人对侧眼可能发病。
   与干性AMD视力缓慢的进行性下降不同,湿性AMD病人发病后视力减退较为迅速,常于短期内明显下降,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明确指出其发病日期;然而眼底检查却可发现眼底后极部病变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大范围的病变绝非短期之内形成。然而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视力障碍不很显著,这是因为病变虽然发生在后极部,但病变尚未影响中心凹,因此不少病人没有发现症状;一旦病变侵入中心凹,中心视力受损,病人才会发现视力下降。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可确诊。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