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体检中常见的症状科普——“胆囊息肉”
2022-03-11
来源: cht
随着健康体检的广泛普及以及腹部超声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检出率日益增高。
对于突然而来的胆囊息肉,很多人为此非常担心,甚至焦虑。
下面就来大家答疑解惑~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袋子”,位于右侧上腹部,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其功能主要是收集、储藏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人体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道去帮助消化吸收食物。
「胆囊息肉」,即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变从胆囊壁开始产生,往胆囊腔里隆起或突出,也叫胆囊隆起性病变,我国发病率为4.5%~8.7%。
胆囊息肉严重吗?
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呢?
如果是良性的,是不是就可以对其置之不理呢?
胆囊息肉的种类
胆囊息肉的病理组织学上也就是在性质上并不都一样,它有三种类型。
01
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多见的,95%以上的息肉属于这种类型。它是胆囊壁上的巨噬细胞吞食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后聚积而形成的,经常多个同时存在。
02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是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03
腺瘤性息肉
这种类型较少见,仅占全部息肉的0.5%,一般为单发性。
目前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占90%,这其中大部分病变为胆固醇息肉,还有少量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混合性息肉等。
在剩下的10%的肿瘤性息肉中,胆囊腺瘤占大多数,另外还有小部分的异型增生息肉和胆囊癌。
由于90%的胆囊息肉为非肿瘤性的胆固醇息肉,因此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患者均为良性病变,不需要特殊处理,但仍需要定期检查。
但是,对考虑为肿瘤性息肉的患者,就要特别注意了!
为什么会有胆囊息肉呢?
引发胆囊息肉的因素,通常有遗传因素、胆囊发育异常、胆囊功能异常及饮食方式等。
胆囊息肉和胆囊炎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不良的饮食方式包括极少吃早餐或者根本不吃早餐、长期吃油腻食物、长期饮酒、常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喜吃动物内脏等;以及缺乏体育锻炼、长期情绪不佳等。
除此之外,男性肥胖和胆囊息肉也息息相关,女性肥胖与胆囊息肉之间则关系不大。
胆囊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可以预防吗?
对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则无须进行特殊处置。
而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以及开腹胆囊切除两种。
对于考虑为良性息肉病变的患者,应该选择腹腔镜切除;对于术前影像学手段已经判断有恶变可能的息肉,则应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
另外,手术中会对切除的胆囊进行冰冻切片活检,如果确认胆囊癌侵犯肌层,则会继续进行扩大的胆囊癌根治术。
预防胆囊息肉
应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饮食要清淡,少吃刺激性、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吃纤维含量丰富、清热、利湿和解毒的食物,确保大便通畅,同时忌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