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痛心!某高校女大学生运动时猝死,这究竟是...
2022-07-12
来源: cht
近日,某高校女大学生跑步猝死的新闻引发关注。
3月27日,该校针对此事发布一则情况通报提到,在集体慢跑中,该同学慢跑约200多米后突然倒地。可惜经过一系列抢救,还是没有挽回生命。
究竟什么是运动性猝死?何种情况下会出现运动性猝死呢?又该怎样远离呢?
1、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学会有关资料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非创伤性)死亡。
运动性猝死,冬季多见,20—40岁群体是高发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的发病率低可能是由于女性较少有大强度运动,对疲劳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
2、大多是心源性猝死
国内外研究表明,除少数病例外,运动性猝死大多有因可循,运动诱发猝死前有些人有先兆或可通过体检发现,只是人们忽略这些信号和检查,致使悲剧发生。
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81%),大部分是由于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的。脑源性猝死占运动性猝死原因的第二位(17%),主要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等。
运动性猝死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0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引起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对中年人而言,多是由于冠状动脉样硬化,冠状动脉血管畸形,剧烈运动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发死亡。
而青年人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脏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长QT综合症、预激综合症、病态窦室结合症引起的心脏骤停等原因。
02、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剧烈运动后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导致脑出血、脑水肿而死亡。
03、中暑
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健康的人发生死亡。
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可发生中暑,甚至死亡。
04、其它原因
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机能不全可使机体应激能力下降,而致猝死。
滥用药物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滥用可卡因引起冠状血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并能增强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引起栓塞。
3、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运动性猝死?
“魔鬼时间”内运动,上午6时~12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据调查发现,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上午9:00—10:00,清晨后2—3小时。
长期压力过大、心情抑郁,压力过大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怒;过于劳累,睡眠不足,身体内分泌严重失调,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加,引起冠状大动脉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心脏病。
患有感冒、腹泻等疾病仍运动。有人认为感冒后通过运动,身体出汗就好了。殊不知人在感冒、腹泻时免疫力下降,再做剧烈运动,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感冒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诱发猝死。
4、大部分猝死可预防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猝死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已经诊断的疾病基础和先兆症状。
换句话说,大部分猝死是可以预防的。
留意症状。猝死最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最为显著的症状是胸痛。致死性胸痛可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使人失去生命。
因此,出现胸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搞清病因,予以治疗干预,可以大大降低猝死发生风险。
关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这些指标的升高过程中,可能是没有任何症状,但等到有了自觉症状再去就医,往往已经产生了对心脑血管和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严重损害。
“三高”人群建议做到每年体检,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发现指标增高要就医,药物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是重点。
特别要提醒的是,遵医嘱吃药至关重要。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和大部分疾病一样,猝死能够发现一些先兆迹象,或者有一些诱发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还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早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这可以大概率避免猝死的后果。
同时,生活中可适当坚持运动,避免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