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脊髓损伤后,正确的康复护理很关键!
2022-05-18
来源: cht
脊髓是连接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非常重要的通道,也是把大脑下发的命令传递到人体各个部分的关键。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而导致脊髓的损伤,在损伤部位产生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等。
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脊髓损伤是指外力的作用损伤而致的直接损伤,继发性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脊髓水肿、压缩性骨折或椎间盘破碎等形成脊髓压迫,而造成对脊髓的进一步损伤。
据《柳叶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脊髓损伤患者超过37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高达9万人。
脊髓损伤后身体的很多功能会出现很多的功能减退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有:
大小便功能障碍、感知感觉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外阴综合征、瘫痪、疼痛、麻木、肌肉痉挛、肌肉萎缩、压疮(褥疮)、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等。
那么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康复,正常生活吗?
湖南湘潭一位6岁女童被确诊为脊髓损伤,在父母与本人的努力康复下,一年多后能够站起来跳舞了。
我们在敬佩女孩与其父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同时,也该认识到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的重要性。
那么脊髓损伤患者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呢?
康复护理措施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是康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始终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与康复医师等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残存功能。
急性期康复治疗措施
急性期康复的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以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为以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主要措施如下。
正确肢体位置摆放: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防止肌腱及关节挛缩。
体位变换:变换体位1次/2h,防止压疮形成,有条件者早期进行起立床训练,调节血管紧张性,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防止骨质疏松、防止泌尿系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
呼吸及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
按时排便,饮食应高纤维素和高营养,防止便秘。
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尽早间歇导尿。
恢复期康复治疗措施
在恢复期监督、保护、辅导患者去实践已学习到的日常生活动作,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某些功能训练。
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坐位训练;
转移训练,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指导和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就餐、洗漱、更衣、排泄、移动、使用家庭用具等;
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的使用。
并发症的治疗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被动活动下肢,定时翻身,不使腓肠肌部位持续受压。DVT一旦形成,应抬高患肢,在无有效的抗凝治疗时不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以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
②疼痛: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约为69%,伤后半年内的发生率最高。随着病程进展,疼痛阈值上升或患者耐受,疼痛程度与频率会减轻。必要时可使用止痛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