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远离心脏性猝死,从改掉坏习惯做起
2022-03-04
来源: cht
最近,山东一34岁研究生因熬夜、过度劳累,倒在了自习室,最终确定了死因是心脏性猝死。
许多新闻报道中猝死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并没有原发疾病,为什么还会猝死呢?
确实,从25岁到40岁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急剧上升,虽然这一人群可能并没有原发心脏病,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与他们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相关性。
所以,只是他们未发现心脏的问题,而不是心脏没问题。
那什么是心脏性猝死?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又该如何预防呢?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
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中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高发人群 中青年人
中青年人所承受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6%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
慢性疲劳应激,既是中青年人早发冠心病的病因,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中青年人常常存在着营养过剩、过量饮酒、过度娱乐、久坐办公、运动减少、熬夜、加班加点等问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基础疾病,积重难返,以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社会竞争强,工作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为名所困,为利所囿,内心彷徨、浮躁而迷失,这些都使中青年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以及不确定而脆弱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中青年发生猝死的一大诱因。
危险因素 男女有别
男性一般为心率增快、左心室肥厚、血浆总胆固醇高、过度饮酒、吸烟、超重和室性心律失常;
女性一般为精神因素、体力活动少、肺活量小、冠心病、总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使男性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3倍,而与女性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关系甚微。
中青年人更易发生最易出现心脏性猝死的年龄段是40~50岁,且男性的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
远离猝死 重在改变坏习惯
那么,想远离猝死,应该先改掉以下五个坏习惯:
久坐不动
研究表明,与每天坐小于4小时相比,每天坐8小时而运动量又很小的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2%,但是,运动可以降低这个风险。建议保证每天运动量,至少保持步行6000步左右。
持续熬夜、不眠不休
研究发现,与每天睡8个小时的人相比,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心脏病风险增加40%。建议大家杜绝不加限制的熬夜,避免过度劳累。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就去医院进行检查,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持续“高压”状态
尽量避免极度劳累,如果长期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建议适当减压,偶尔给自己放个假,哪怕是看看书、散散步、聊聊天都能让精神紧张得到缓解。
忽视心脏的求救信号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精神不振、情绪易激动、头晕等症状,就要小心了!
因为,那可能是心脏的求救信号,应提高警惕,适时就诊。若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去心内科就诊, 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隐患。
“烟酒瘾”过重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甚至引发血管痉挛。而酒精则会导致心跳过快,血压也会急剧升高,从而引起心脏的不良事件。尽早戒烟、减少饮酒,降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心脏性猝死”有迹可循
虽然,猝死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也是有迹可循。
猝死前1~3个月内出现过胸痛、呼吸困难、腹部症状、流感样症状、晕厥、心悸等情况。如果你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不要犹豫,立即就医。
猝死难以预测,但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