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蹲久站起眼前发黑,是心脏问题吗?
2022-03-03
来源: cht
有些中老年人身体健朗,
但蹲久了站起来觉得眼前发黑
有时过几分钟就能恢复
有时直接晕了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其实,眼前发黑,这是脑部缺血的表现。
从蹲下到站立起来,这是一种体位的变化,这种体位的改变会影响人体血液的分布。
当人体长时间蹲着或坐着,下肢血管受压,血液循环受阻,这时候突然站起来,下肢血管受压的情况一下子解除,由于重力原因,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腿部。这样一来,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就会减少,血压下降,上半身特别是脑部容易出现缺血。
对正常人来说,这时候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加强,血压升高,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避免出现供血不足。但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会出现问题:从蹲下到站立时,血压会突然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短暂的眼前发黑(黑蒙)、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这种当体位变化,快速站立时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医学上称为“体位性低血压”。
何谓“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直立性低血压,是指与卧位相比,站立位收缩压至少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至少下降10毫米汞柱,可伴随相应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站立位头晕、视野狭窄、黑朦甚至晕厥等,部分患者会感到虚弱、疲乏、恶心、心悸、头痛,少数患者表现出晕厥、直立性呼吸困难、胸痛、颈肩部疼痛,严重者同时岀现多种症状,轻者可能仅有不适。通常情况下,站立位时症状加重,坐位或平躺时症状减轻,仰卧位时不出现。
怎么判断“体位性低血压”?
并不是所有的低血压都是体位性或餐后低血压。
临床上,常常通过卧立位试验来筛查体位性低血压。简单地说,可先安静坐着或者平卧5分钟,再站起来,测量血压。如果直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就要怀疑体位性低血压了。
哪些因素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可能与年龄增长,机体衰老导致各种反射机制钝化、周围血管硬化、迷走神经功能不全有关。同时,年龄的增加会使得老年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但心肌细胞中肾上腺素能受体并没有增加,老年人容易在体位改变的初期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除了年龄因素,疾病和药物也与体位性高血压有关。如多系统萎缩、帕金森氏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紊乱、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严重颈动脉狭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严重狭窄、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梗阻性心肌病、严重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和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能够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吩噻嗪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均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中也可见高血压患者卧位血压偏高,但立位血压明显偏低,甚至起床即晕厥的情况。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选择,应注意选用不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的降压药物。
得了“体位性低血压”该怎么办?
平时多注意,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症状。生活中,要注意这四点:
放慢动作。变换体位的时候缓慢一些,不要猛地站起来,给身体一点反应时间;
保持运动。平时多运动,可以加强体内血压调节能力,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规律作息。每天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导致血压波动;
定期监测,及时就医。建议中老年人在家定期监测不同体位的血压情况。如果在变换体位后出现短暂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可以到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排除其他疾病。对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
日常多做运动,养成正常作息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发现症状及时就医,可以避免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晕厥、跌倒等严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