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行动 > 健康快讯 > 为什么一到冬天冻疮就复发?该如何预防?

为什么一到冬天冻疮就复发?该如何预防?

2022-01-12  来源:

cht

近日,我国迎来寒潮天气,多地开启“速冻”模式。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得了冻疮,即便天气转暖后康复,冻疮在第二年冬天还会不期而至,又疼又痒,让人苦不堪言。为什么有些人爱长冻疮,又该如何摆脱冻疮的“纠缠”呢?

一起来看看,「冻疮」是如何引起的?

「冻疮」,也称非冻结性冷伤,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于寒冷低温、环境潮湿等因素侵袭,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炎症损害。

当皮肤处于寒冷(0~10℃)、冷暖急变或潮湿的环境时,引发局部小动脉强烈收缩,久而久之,动脉血管出现麻痹继而扩张,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淤血,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诱发冻疮。

「冻疮」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和足趾远端,有时大腿、小腿和臀部可见深在性冻疮,临床表现多为单个至多个红色甚至蓝紫色斑疹、丘疹或者结节,严重时会出现水疱、坏死、溃疡,甚至继发感染。

 

冻伤后不及时处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为「冷伤」。

0~10℃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是「冻疮」。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急性冷伤性损害便是「冻伤」。

因此,冻疮和冻伤在概念上有所不同,比冻疮更严重的就是冻伤了。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一度(红斑性冻疮)

损伤在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二度(水疱性冻疮)

损伤达真皮层,先出现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血疱,局部感觉迟钝,疼痛较剧烈。

三度(坏死性冻疮)

损伤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达皮下,肌肉或整个肢体坏死,一般伤后3—7天出现水疱,肢体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变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约7天后出现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功能完全丧失。约2—3周后,冻伤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

 

那冻伤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发生冻伤,千万不可用萝卜叶子熬水涂抹、或把芦荟捣碎了涂抹、或用雪搓或用热水泡患处等“土方法”治疗,这些方法在医学上完全不科学,反而会增加组织肿胀、感染风险、疼痛感,造成病情反复发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对于较轻的局部冻伤处理:

外用冻伤膏涂抹;有破溃,要到医院换药和包扎;若冻伤引起了破溃感染,要口服抗生素,并于患处涂抹含有抗菌药和皮质激素的软膏,或冻伤膏,同时保持冻伤局部温暖和干燥,避免复发。

对于严重的冻伤处理:

要及时积极进行救治,尽快脱离导致冻伤的环境。

正确的做法是,发生冻伤后应立即寻找保暖衣物裹住冻伤部位,将被冻伤的位置放入接近人体体温的温水当中,进行5到10分钟的复温,不要超过20分钟。

若有条件的话,可用无菌温盐水把患处冲洗干净,将患肢制动并适当抬高,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并减轻水肿,尽快就医。

 

应如何预防冻疮?

虽说冻疮是冬天里常见的小病,但赶走它也并非容易,这是因为发生过冻疮的部位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极易复发。

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

保持局部温暖,衣服、鞋袜要穿暖和。保暖后全身血管收缩功能好,可以抵御寒冷,从而预防冻疮的发生;

避免潮湿。潮湿的环境容易增加局部寒冷,诱发冻疮的发生,保持局部干燥可预防冻疮的发生;

适当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

平时坚持体育锻炼,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自身抗寒能力;

每天数次搓手、耳朵等局部皮肤,每次数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热为止。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摩擦,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者,除药物外,还可通过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尽可能摆脱冻疮的“纠缠”。

 

若想摆脱“冻疮”的困扰,还需趁早预防。



分享到: